首頁 > 養生焦點 > 健康科普 > 別讓悲觀情緒牽着走

別讓悲觀情緒牽着走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2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華南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遲毓凱


社會不斷進步,日子越過越好,但很多人不以爲然,開始對細枝末節不滿、挑剔甚至指責起來。明明衣食無憂,卻每天嚷嚷着吃不香、睡不好;去醫院看病,不四處託關係就覺得醫生會敷衍了事、亂開藥;賺錢比別人少,就覺得自己人生失敗、一無是處……這些悲觀情緒已成爲不少人的心理常態,它更像一種傳染病,害自身也誤導他人。

別讓悲觀情緒牽着走

悲觀情緒席捲全球

英國輿觀調查公司網曾對17個國家和地區做過一項調查,詢問“這個世界總體而言是變好了還是壞了”,統計結果顯示,法國、中國香港、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中,超半數人持悲觀態度;最悲觀的當屬法國人,81%認爲世界“變壞了”,僅3%的人持樂觀態度;相較而言,中國人的滿意度最高,41%的人認爲“變好了”,只有33%的人認爲“變壞了”。

縱觀全球新聞,天災人禍、爆炸槍擊、傳染病肆虐幾乎每天都會佔據頭條位置,讓人難免憂心忡忡。世界果真如此糟糕嗎?美國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在《從數據中看:世界在變得更糟,還是更好?》中指出:2017年,世界上發生了12場戰爭衝突,10%的人口處於極度貧困,全球有1萬多枚核武器,看似很糟糕,但在距今不算遠的30年前,世界發生了23場戰爭衝突,37%的人口處於極端貧困狀態,還有超過6萬枚核武器;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裏,預期壽命僅有30歲,如今已升至70歲,發達地區甚至超過80歲;17世紀之前,只有不到15%的歐洲人可以讀書寫字,如今全球25歲以下人口中超過90%能讀寫,並且越來越多;此外,由於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球道路事故死亡率降低96%,飛機失事率降低99%,工作意外死亡率降低95%,自然災害死亡率降低89%……總體而言,人類正朝更健康、更富裕、更智慧、更安全、更幸福的方向邁進。

即便如此,新聞報道卻越來越悲觀,漸漸讓這種情緒席捲全球。負能量越來越吸人眼球,積極的言論不被關注,在一些社交平臺上甚至變成被嘲諷的對象:胸懷大志被恥笑爲“白日做夢”,愛國情懷被質疑爲“裝模作樣”,路見不平被攻擊“你算老幾”……似乎只有頹廢、牢騷、自私和功利纔可以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

別讓悲觀情緒牽着走 第2張

由天性和社會風氣導致

近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上的一項心理學研究或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哈佛大學做了一系列試驗,例如研究者展示了800張數字合成的人臉圖像,讓參試者判是否具有威脅性。結果發現,如果將威脅度較高的人臉圖像去掉,原本被判斷爲“無威脅”的圖像也會被划進了“有威脅”的範疇。研究者將這種認知偏差現象稱作“普遍度引起的概念變化”。也就是說,“問題”始終解決不掉,不是因爲麻煩越來越多,而是由於人們不斷拓寬“問題”的範圍。

華南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人力資源管理與心理測評系主任遲毓凱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問題”始終存在,只不過類型發生了變化。很多老人對過去的苦日子津津樂道,並不是真的嚮往那時的生活,而是由於人類有記憶選擇性,會美化過去的煩惱和遭遇,期待未來的美好,卻對眼下的幸福視而不見。

“幸福感會隨着生活質量的提高而增加,但當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後,幸福感的上升速度便不成正比了。”遲毓凱說,這也就是爲什麼許多發達國家居民生活得好,卻認爲世界越來越糟的原因。我國近年來經濟超速發展,物質生活不斷進步,幸福感提升很快,但也存在“精神生活跟不上時代腳步”的問題。當人們滿足溫飽等基本生理需求之後,心理需求會逐漸增加,慾望越來越多,甚至產生強烈的不滿足感,讓部分人變得態度消極

遲毓凱強調,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時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人天性帶有悲觀偏見,受時間、空間限制,容易忽略緩慢發生的進步,更傾向於關注負面事物。部分媒體受這一現象影響,喜歡報道血腥、暴力等負面新聞,甚至爲博眼球不惜“造假新聞”。“尤其在互聯網發達的現狀下,負面信息會被無限放大。現實生活中,人們排泄負面情緒的渠道較少,網上可以匿名發言,便於發泄,但網絡就像一個‘迴音室’,不僅聚集負能量,還會帶來‘整個世界都糟糕’的假象。”這些社會風氣都會造成負面情緒的蔓延。

別讓悲觀情緒牽着走 第3張

不做負面情緒的奴隸

悲觀情緒並非一無是處,略微悲觀的態度能激發人的認知,鼓勵人們謹慎生活,更關注健康和安全,也更坦然接受失敗。但極度悲觀會危害健康,臨牀研究顯示,那些悲觀厭世的患者更不願意配合醫生治療,睡眠質量和身體恢復力較差。人如果長時間被負面情緒包圍,容易產生“性本惡”想法,變得緊張、猜疑、焦躁,影響人際關係。當一個羣體、一個民族都陷於負面情緒,很容易走向極端,對整個社會發展都有重大影響。

遲毓凱建議,一方面我們要學會正確認識並接納負面情緒,“人生總有不如意,要學會帶着不開心的事生活,能解決的問題就盡力解決,解決不了的也不強求。保持平和心態,既不過憂,也不過喜。”另一方面,面對社會上負面情緒的猛烈攻勢,我們不能束手就擒,應學會甄別信息,不過度追求獵奇信息,主動踢開負面新聞,讓陽光照進心靈。積極的情緒也能“傳染”,因此要多跟樂觀的人交往,去發現身邊的善和美。當發覺自己受到不良影響時要學會調節,通過轉移注意力、合理發泄等控制情緒。

遲毓凱強調,情緒調節不是靠簡單地想一想就可以做到的,一定要行動起來,利用身體變化帶動情緒感受。可嘗試做些自己擅長、感興趣的事,人開心起來煩惱自然就少了,也可以和親友一起到戶外運動、遊玩,痛快地出一身汗,看看沿途的美景,人就會不知不覺輕鬆起來。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