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健康科普 > 院長訪談:讓每個病房都有陽光

院長訪談:讓每個病房都有陽光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2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院長陳仲強

陳仲強,1958年出生,北京市人,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院長兼骨科部主任及脊柱外科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大外科主任、骨科教授,曾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

院長訪談:讓每個病房都有陽光

從學科帶頭人到院長,從管理公立醫院到掌舵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每經過一段時間,陳仲強都要面臨不小的改變。兩會期間,我們在小組會議的間隙,採訪到了他。

《生命時報》:您的提案和醫聯體、分級診療相關,在您看來,分級診療現在存在哪些問題?

陳仲強:一方面是慢性病治療,老百姓在綜合醫院看完病,後續的管理應該在社區。但在轉診體系上並未體現出來,患者在綜合醫院看完後,信息沒有返回社區。另一方面是複雜疾病的治療,在綜合醫院做完手術後,患者需要一個調養過程。留在大醫院,是對醫院資源的浪費,但在家調理又很困難……所以,我們缺少合適的二級或者一級單位,來發揮康復護養的功能。

《生命時報》:現在,從基層往大醫院轉通道還算暢通,但從大醫院轉回社區則很難,您對此怎麼看?

陳仲強:大醫院條件好、專家水平高,病人不願意往下轉;二級或一級醫院想接,病人不下來。這是制度安排上存在的問題。誰來做、誰來接?是社會資本來做,還是政府統籌?我認爲,對於這些,政府有想法、有思路,但實施起來肯定會有一個過程。如果有相應政策支持,社會資本肯定會加入,轉診制度會越來越完善。

《生命時報》:2015年初,您接手了剛剛起步的北大國際醫院,對於一家新生的醫院來說,打造品牌非常重要,咱們醫院是如何做的?

陳仲強:一是重視先進醫療設備建設,二是注重患者服務。爲了讓患者免去不必要的院內外奔波,我們提出“一站式全程輔助醫療”的服務模式,力求讓患者在主要診區,就能一次性完成預約掛號、取號、就診、繳費、取藥、檢查、取結果等多個環節。而不是進院後像進了迷宮一樣,進行完這一步不知道下一步往哪兒走。再比如,從天花板、牆面到地板無所不在的導視系統,會提醒患者所處的位置。住院樓呈南向弧線形,無論春夏秋冬,每一個病房都有陽光。

《生命時報》:對醫院來說,優秀人才非常重要,北大國際有什麼吸引人才的措施?

陳仲強:醫院本身就有一個品牌優勢。我們依靠北大醫學部的教學資源,還集合了北大系統的優質醫療資源。以骨科爲例,我們招聘4名醫生,有200多人報名,其中有幾十人來自北大醫學部的八年制畢業生。另一個角度來看,北大國際醫院的定位是一個高端的醫療平臺,以疑難重症作爲治療任務,正是這樣的發展宗旨,給了很多優秀人才加入的熱情與信心。當然,我們也會給這些人才優厚的薪酬待遇,並提供員工宿舍等。總的來說,好的品牌和就業前景、優秀的專家團隊、有保障的收入等,都是吸引人才的關鍵。

《生命時報》:北大國際醫院是高新技術研發中心,醫院在科技辦院方面是否有具體的應用?

陳仲強:能有效提高腫瘤切除率的“術中磁共振技術”我們已經在應用,這在其他公立醫院並不常見;還有先進的數字化雜交手術室,對於開展心臟外科、複雜的血管畸形手術,都能提供非常好的支持。此外,我們還建立了機器人手術室、內鏡手術室,推動精準醫療等,這些都是科技辦院的體現。

《生命時報》:您認爲科技在醫療中會發揮多大作用?人工智能有沒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取代醫生?

陳仲強:我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它能夠提高診斷水平和醫療效率。目前,大家還處於嘗試和逐步成熟的階段。醫院也在應用和探索中,比如影像診斷體系應用、遠程醫療應用、放療的智能平臺等等。不能說會代替醫生,但至少能更好地輔助專家進行診療。

《生命時報》:3D打印技術在骨科領域很火,它是否會改變骨科領域的發展?是否會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陳仲強:3D打印技術進入國內不到十年,在各大領域已經有普遍應用,在骨科領域的應用更多一點。相對大批量生產的傳統耗材而言,3D打印技術的成本並不低。但它能解決複雜結構、異形結構,可以給患者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解決了過去我們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它的成本和性能得到優化,比如,打印出的東西不僅外形類似,還有生物的活性,能自動成骨、促進癒合等,這項技術的應用空間將不可估量。因此,我們必須要關注3D打印在骨科領域的應用。

《生命時報》:在骨科領域工作這麼多年,您覺得現在最常見的骨病是什麼?有沒有要提醒讀者注意的?

陳仲強:現在,老百姓最常見的骨病有兩種。一個是椎間盤退變性疾病,比如骨關節炎、髖關節磨損等;另一個是骨質疏鬆,一般在絕經後婦女、60~70歲的老年人中高發,這類人很容易發生骨折。如果重視預防、積極治療,這些骨病都能很好解決。但部分患者常忽視症狀、拖延治療,致使問題越來越嚴重,最後不得不手術。還有部分患者懼怕手術,拒絕治療。實際上,現在的關節置換、脊柱功能重建等手術,都能幫助患者康復,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生命時報》:您歷任北醫三院、首鋼醫院、北大國際醫院院長,感受有何不同?

陳仲強:擔任北醫三院院長時我只有44歲,當時的領導班子也很年輕。三院在人才、資金方面基礎比較雄厚,更多的是要做好發展規劃。接管北大首鋼醫院時,我有了成熟的管理經驗。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把首鋼醫院的發展目標、戰略、規劃都清晰化。北大國際醫院層級高、體量大,是一個全新的醫院。專家來自於四面八方,都有非常好的醫學背景,如何把這些專家凝聚起來最爲關鍵。

《生命時報》:如果您不當院長了,您最想做什麼?

陳仲強:當醫生。我的父母都是醫生,從小耳濡目染,就對醫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小時候,我就常常自己看醫學書籍,還在自己身上做鍼灸實驗。那時,父母很忙,但父親週末一定會到病房查看患者的情況,這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些年走下來,我更沒想過放棄醫生這個職業。如果不做院長了,我想我一定還是做一名好醫生。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