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健康科普 > 被垃圾圍困的滄縣古橋

被垃圾圍困的滄縣古橋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7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

本報近日收到山東讀者張新玲的來信。信中反映,他到河北省滄縣遊玩時發現,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代的登瀛橋周圍全是垃圾,臭氣燻人;橋身、石柱及其雕刻損毀嚴重……整個古橋已經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着實讓人心痛。爲此,《生命時報》記者第一時間趕赴該地進行了調查採訪。

古橋成了垃圾堆

3月23日中午12點左右,記者到達古橋所在地——河北省滄縣杜林鄉。登瀛橋是一座三孔敞肩拱形石橋。它橫跨滹(hū)沱河故道,連接杜林東街與西街,是滄縣的交通要道。橋上殘留的精美石雕和花紋,述說着它昔日的風采。橋的東北側立有一石碑,上面刻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不遠處有個藍底牌子,寫着“保護文物,禁倒垃圾”八個大字。但放眼望去,橋向南、向北200多米的河岸,是兩條令人震撼的垃圾帶。河邊的槐樹,樹幹已被垃圾埋住,紅色、黑色的塑料袋掛在枝頭。橋頭不遠處有剛倒的垃圾,剩菜裏的湯蜿蜒一地,混雜着快要腐爛的香蕉皮、胡蘿蔔皮、動物內臟等,散發着一股惡臭。此時,從橋西南側的小馬包子鋪裏走出一名服務員,拎着一桶垃圾,走到橋邊就往下倒,頓時塵土飛揚。

記者從岸邊走到橋底,河道2/3的寬度已被垃圾侵佔,這座三孔的石拱橋有兩孔已沒了水流。因爲富營養化,河水已經發綠、發黑、發臭,上面飄着五顏六色的塑料袋、泡沫板、飲料瓶、零食袋等。整條河毫無生機,不見魚的蹤跡。旁邊土層發黑的地方,還能見到垃圾袋焚燒的痕跡。

問起登瀛橋的過往,一位老人娓娓道來。登瀛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杜林原名登瀛鎮,橋因此得名。之所以建此橋,是爲了方便鹽運。該橋於光緒年間重修,公元1957年加固,文革期間,橋上精美圖案和石猴遭到損毀。

杜林東街一家燒烤店的大姐說,她小的時候,橋下河道的水挺多,小孩會在裏面摸魚捉蝦、游泳戲水。那時,大家吃自己種的糧食蔬菜,剩下的用來餵雞,垃圾不多。“大概是十幾年前開始,村裏的垃圾多起來了。尤其是杜林東街和西街上,有很多商鋪賣吃的、喝的,垃圾都往橋下倒。”

“過去,紅白喜事擺酒席,用的都是從家中帶來的碗筷。現在,都買一次性的塑料碗筷,吃完就扔。”橋頭一家蛋糕店的老闆說,塑料袋、電池、農藥瓶、農膜等各種化工產品進入村裏後,垃圾越來越多了。

沿着杜林東街東行,整條街道上滿是廢棄物。一家叫康達藥房的店鋪右邊,就是一個露天垃圾堆。當問及村民爲何不將垃圾交由統一的環衛車輛處理時,村民說,鄉里的環衛每隔三天清理一次垃圾桶,但這些垃圾桶基本一天就滿了。記者再問登瀛橋下的垃圾有沒有人管,村民只是笑笑。

被垃圾圍困的滄縣古橋

垃圾到底有沒有人管

記者在滄縣政府信息公開專欄裏,看到滄縣環境保護局在2018年1月18日發佈的《2017年工作總結及2018年工作謀劃》文件。文件提到,2017年,滄縣利用省環保廳、財政廳南水北調沿線重點區域農村環境整治項目1000萬元專項資金,對12個鄉鎮開展垃圾中轉站建設,該12個鄉鎮垃圾中轉站進入調試運營,加之先前已建成的7個鄉鎮收集站,全縣將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全覆蓋。

滄縣環保局環境監察隊長孟峻峯也向記者證實,每個鄉鎮都有垃圾中轉處理站。但問及登瀛橋下的垃圾,他表示不清楚,應向當地住建局和鄉政府諮詢。

3月26日,記者撥通了杜林鄉政府的熱線。對方迴應,現在村裏有志願者不定期到登瀛橋底下清理垃圾,街道上有垃圾桶,比如北街這邊就有50~60個綠色垃圾桶。滄縣杜林鄉杜林東街村主任胡金秀告訴筆者,垃圾問題至少有一二十年了。這個橋距離市集不遠,鄉親們趕完集,垃圾就隨手亂扔。杜林東街放了垃圾桶,配備兩位保潔人員,每天清理、回收垃圾,轉運到離鄉政府不遠的垃圾處理站。但街上亂扔的現象仍屢禁不止。

胡金秀表示,她也不知道登瀛橋的垃圾具體歸誰管,在她看來,僅靠杜林東街的兩位保潔人員是移不了這座垃圾山的。“垃圾回收已重視起來了,村裏組織了一批志願者,每家每戶定點清理垃圾,教村民垃圾分類。不過,志願者的力量仍舊有些薄弱。今年是27個人負責200多戶人的垃圾清運。”

被垃圾圍困的滄縣古橋 第2張

農村垃圾如何破局

登瀛橋的環境問題只是中國農村垃圾現狀的一個縮影。調查顯示,67.5%的農村受訪者表示自己家鄉垃圾無序堆放問題嚴重。根據住建部數據,我國農村垃圾每年產生量是1.5億噸,其處理率只有50%左右。這些垃圾對土壤、水源存在二次污染。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自來水廠視察工作時說過,“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爲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小智治事,大事治制”,解百姓之困,謀民生之利,必須要完善制度。

“農村的垃圾治理有其特殊性。”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表示,城市有專門的隊伍、充足的資金、健全的設施去處理垃圾,但農村地域廣、人口密度低、污染分

散,垃圾的收集和轉運難度大。再加上基層環衛人員數量有限、村民垃圾分類意識淡薄,環境監管與保護工作不盡如人意。

劉建國認爲,登瀛橋的垃圾堆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方能解決。如果鄉鎮解決不好,可以由區縣去統籌規劃,制定一個可行的方案。但改變垃圾圍村現狀,最關鍵的是完善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規,明確管理部門和懲罰條款,避免部門推諉、職責不清。“歸根到底,農村垃圾治理還是沒有得到跟城市垃圾同等的重視和支持。城鄉二元體制不打破,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環保組織“自然大學”的陳立雯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已有10年。她認爲,要從源頭分類來解決農村垃圾問題。浙江金華曾在三個鄉鎮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在每戶農民家裏放兩隻垃圾桶,分別標上“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實施後,垃圾外運量明顯減少。

被垃圾圍困的滄縣古橋 第3張

讀者張新玲在來信中,呼籲當地政府採取切實措施,搶救性地修復、加固登瀛橋。他建議,在附近修建一座新橋,疏導機動車輛通行,杜絕各類機動車上橋;拆除橋頭兩端保護範圍內亂搭亂建的廁所、鐵棚等;禁止傾倒垃圾;對兩株百年古樹實施特殊保護,重新豎立石碑,安排專人看管,讓這座歷經400多年風雨的古橋煥發新顏。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