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健康科普 > 心理門診:慈悲是一劑良藥

心理門診:慈悲是一劑良藥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5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姜林樂

在佛學中,慈愛衆生並給予快樂,稱爲慈;同感其苦,憐憫衆生,並消除其苦,稱爲悲,二者合稱爲慈悲。例如,當我們看到親人、朋友或者小動物痛苦時,想要消除他們的痛苦(這是悲),想使他們得到快樂(這是慈),此刻我們便生起了慈悲心。

在心理學領域,慈悲聚焦心理療法的創始人保羅·吉爾伯特認爲,慈悲是人類的基本美德,是一種對人對己遭受苦難時產生的感知力(如同我們所說的惻隱之心),它還包涵了對解除痛苦的希望和爲之努力的行動。與同情有所區別,慈悲心有時高於個人層面,慈悲的人會感受到衆生皆苦而生出悲憫之心。

心理門診:慈悲是一劑良藥

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對他人、對世界的憐憫之情能讓人身心獲益。精神上,慈悲心會增強人們對幸福、感恩、愉悅的感受,減少自戀、恥辱感、自卑感,對緩解內心的焦慮與痛苦有顯著效果;軀體上,經過慈悲訓練的人心肺功能和免疫系統都更爲“強大”。可見,慈悲心是一劑良藥,能全方位地提升身心健康。

儘管有的人生來更易以慈悲爲懷,但慈悲是一種能力,比起先天的人格屬性,後天的學習和感悟更能提升一個人的悲憫心。綜合多項慈悲訓練的研究結果,提升個人慈悲感可以從3個方面着手。

想象喚起心中愛。有時候我們對他人太過苛刻,現實的困境、生活的艱難讓我們戴起面具、身穿盔甲,難以喚起心中柔軟的慈悲心。這時,愛與關心的想象訓練就很重要。可以在每天睡前花幾分鐘,想象自己是一個善良、懂得憐憫的人,這樣的你會怎麼處理日常爭執、埋怨和自責?通過想象讓內心富有慈悲感,現實生活中就更容易去同情、體恤和包容他人。

心理門診:慈悲是一劑良藥 第2張

自我反省除障礙。回想一下,你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景下會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又在什麼時候無視了他人的難過?一般來說,人在擔心害怕、壓力過大、匆匆忙忙的時候更易冷漠和麻木。如果覺得自己對他人的苦難越來越“無感”,就該多反省自身,分析是哪些因素阻礙了慈悲心,然後一一克服。

撰寫書信練慈悲。以外人的視角給自己寫一封慈悲、關懷、理解自己處境和心情的信。例如“你最近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心裏一定承受了很多苦”“發生這種事不是你的錯,千萬別再責怪自己”等。相比只停留在大腦中的想象和思考,寫出來的實實在在的文字能讓我們更明確表達慈悲的用詞、造句,也能增加我們對慈悲的記憶,更容易到生活中去實踐。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