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健康科普 > 脾胃不和的表現和應對方法

脾胃不和的表現和應對方法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0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脾不好怎麼辦,相信大家都想知道原因是什麼,脾胃同樣也是很重要的。脾胃不和雖然熟悉中醫的朋友們都是知道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的人對這個還不太熟悉,如果你還不是很瞭解的話也沒有關係,你可以看一下我們今天的文章內容,爲你詳細的說明脾胃不和的表現,一起來看一看吧!

臉色發黃:

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爲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爲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

脾胃不和的表現和應對方法

鼻頭暗淡:

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爲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如果鼻頭髮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爲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中醫方法:脾胃有熱者可按摩足三裏穴,每次5分鐘,每天2~3次,同時配合按摩胃經的內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縫之間)效果更佳。

嘴脣無光澤:

如果一個人脾氣健運,則口脣紅潤有光澤、肌膚彈性良好;反之脾氣虧虛,則口脣淡白無光澤,甚至萎黃,而且常脫皮。中醫方法:脾氣虧虛者可以把午飯時間提前到11時,因爲此時脾氣最旺,消化食物、吸收營養能力最強。而脾臟最弱的時間是19~23時,可於晚飯1小時後吃1個水果,以幫助健脾。

排便失調:

還有的人經常是便祕和拉肚子交替,表現爲排便失調。這類人普遍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失眠多夢、盜汗、形體消瘦,女性大多有痛經的問題,中醫認爲屬於中氣虧虛、陰陽兩虛。便祕是白領人羣的常見問題,是脾胃虛弱、大腸津液不足的表現。人正常情況下,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爲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祕。這樣的人應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堅持早上起牀後喝一杯溫蜂蜜水,平時經常多次少量地飲水;飯後順時針揉肚子,促進腸蠕動;另外每天定時去蹲廁所,培養定時大便的習慣。

如何調理脾胃?

養成良好的飲食規律:規律的飲食對養脾胃十分重要。當然,這種規律不是死的。不是每個人都要7時吃早餐,要形成自己的用餐規律,需要摸索出自己的合適的時間和節律。吃飯時不宜過快,進食速度過快會加重胃腸負擔,造成反流的情況。另外吃得太快也會容易超量,產生消化不良的情況。如果趕不上正常時間吃飯,身邊要準備一些梳打餅乾、酸奶等零食,到了飯點吃不上飯的時候嚼點零食,能起到保護胃的作用。

保持心情舒暢:不良的情緒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而出現便祕、腹瀉、腹痛、食慾不振、消瘦等情況;緊張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多而使胃炎遷延難愈。

脾胃虛弱怎麼調理

脾胃不和的表現和應對方法 第2張

1、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

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2、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積極向上、輕鬆樂觀的情緒可以使人體陰陽平衡、氣血暢通、神志清楚,使身體保持健康狀態或促使疾病痊癒。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當人的精神愉快時,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指揮作用加強,人體內進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調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陳代謝。

3、要注意控制飲食的量

暴飲暴食容易導致脾胃失調,因此,一定要在飲食上控制量的攝取,三餐要做到定時、定量,注意營養均衡,葷素搭配,並配上適量的水果,通過規律的飲食習慣,使脾胃得到全面調理。

4、不吃生冷辛辣和油膩食物

對於脾胃不好的人來說,是不能吃一些涼冷、辛辣、刺激、油膩等食物的,也不要是一些黏性大、不易消化的食物,而且還要特別注意不能吃過多的水果,特別是像西瓜等性寒的水果,更不能吃的太多。

5、可以多吃健脾胃的食物

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可以多吃一些紅棗、山藥、芡實、蓮子等食物,主食方面可以多吃玉米、薏米等,對於肉類而言,可以吃一些牛肉、雞肉和魚類,少吃螃蟹、羊肉等食物。水果則是葡萄和桃子比較理想。

脾胃不和的表現和應對方法 第3張

6、飯前及吃飯時要減少用腦

吃飯時候做別的事情,對胃腸功能和食物消化都是非常不利的,道理很簡單,就是一心不可二用,吃飯的時候不專心,身體上的器官也會“分心”,達不到最好的功能作用。因此,吃飯時就不要想也不要做其他的事情,養成良好用餐習慣。

脾胃不和的表現,有這些症狀的人要注意,脾胃不和的表現已經都給大家說了,你是不是現在非常清楚了呢?如果出現了脾胃虛弱的情況一定要儘快的去進行調理,比如說堅持體育鍛煉、控制飲食的量、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