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健康科普 > 跳躍運動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跳躍運動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7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廣場舞、健走和跑步是比較常見的健身形式,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選擇登山、打球等運動形式,我們周圍很少有人關注“跳躍”運動。德國近日一項研究發現,適當的跳躍運動不僅能激發人體各系統的活力,還能提升身體力量,對健康十分有益。專家呼籲公衆要重視“跳躍”運動,健康鍛鍊不能少了“彈跳力”。

跳躍運動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成年了,跳少了

受肌肉和骨骼發育程度的影響,彈跳力會從青少年的上升期,過度到成年後的平穩期,30歲後,肌肉活性減弱,彈跳力纔開始衰減。現在,越來越多的中青年缺乏運動。由於肌肉和神經沒有得到充分鍛鍊,他們的跳躍能力,很可能在30歲之前就已經早衰。記者隨機採訪了45名成年人,75.6%的人說不再跳了,僅24.4%的人還經常跳,主要還是陪孩子跳繩等。95.6%的人認爲自己彈跳力下降,“沒時間”、“跳不動”等是常見原因。

“跳少了”三大問題

意識差。我國18歲以上居民中有83.8%的人從不參加鍛鍊,經常鍛鍊的人僅佔11.9%。人們對跳躍的瞭解不多,也不知道有什麼好處,怎麼跳才科學,目前相關的科普教育少之又少。調查顯示,參與體育健身的受訪成人中,健身走和跑步最受歡迎,其比例分別爲68.1%和20.5%,僅有一成左右的人選擇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

跳不動。的研究表明,到了成年,跳躍約比同速度的跑步要多用24%的能量。跳躍對人體的要求較高,比如要有較強的肌肉爆發力、神經活躍興奮程度等。一旦體質下降就容易跳不動。苑廷剛說,體重增加、力量下降也影響彈跳力。以25~29歲年輕男性爲例,背力(測量腰背核心力量的主要指標)下降十分明顯,從2000年的133千克降至現在125.7千克。

跳不對。以全深蹲姿勢進行着地時,會衝擊關節及結締組織,增加受傷的機會。跳得時間太長,如青少年超過20分鐘或成年人超過10分鐘,易造成膝關節損傷。

跳躍運動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第2張

跳一跳身體好

相關研究表明,10分鐘的跳躍活動相當於慢跑30分鐘。跳躍主要有以下好處。

護心。運動能促進血液的流動,加快新陳代謝,尤其是跳繩、踢毽子、跳皮筋、舞蹈等彈跳運動,更能增強心肺功能,進而提高耐寒能力。

強骨。美國研究發現,跳躍能激發骨質的生成。每天堅持做上下跳躍的女性,髖部骨密度能增加3%。

健腦。跳躍運動,能使機體供給大腦更多地能量,使大腦思維與反應更爲敏捷。

緊實肌肉。經常性打球、蛙跳等,能緊實全身肌肉,消除臀部和大腿上的多餘脂肪,使形體緊緻勻稱。

改善血液循環。跳躍還能充分刺激了腳底血管和穴位,促進經脈的氣血循環。此外,常彈跳的人,機體消化和吸收功能都不錯。

跳躍運動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第3張

提升跳的能力

專家提醒,提升跳躍能力雖然好處不少,但實際運動中要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鍼對性訓練。

2~3歲:嘗試跳。孩子學會走路後,家長可拉着孩子的手,或扶着腰,讓他嘗試用腳尖支撐,每天站立1~2分鐘。也可站在臺階或樹墩等物體上向下跳,但物體高度不能超過15釐米,而且家長要護住孩子,保證安全。

3~18歲:頻繁跳。每天跳躍100~200次,可向前、向上跳,大一點的孩子可嘗試扛着啞鈴負重跳或進行扣籃、跳躍發球等練習。若是身體條件好,在此基礎上可以增加運動強度。

18~45歲:堅持跳。每天堅持至少5~10分鐘的跳躍練習,跳繩、踢毽子、折返跑、摸籃筐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45~70歲:控制跳。不建議進行過多的跳躍運動,但若身體條件不錯,可選擇跳舞、原地慢跑等不劇烈的活動,依然能達到不錯的健身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羣尤其要避免劇烈運動。

最後,小編對跳躍運動中的一些要點做下提醒:

1、“牽拉”預熱不可少。跳躍前後,最好做5分鐘左右的踝關節和肌肉的牽拉練習。具體方法是:兩腿開立與肩同寬,以腳外側着地,兩腳緩慢地向內翻轉。

2、姿勢準備好。起跳時,曲膝下蹲,腰與水平面呈30~50度,前腳掌用力蹬地同時兩臂向上擺,落地時前腳掌先着地,然後迅速過渡到全腳掌,同時曲膝,兩臂向上擺動,保持身體平衡。

3、選好地點、穿好“裝備”。最好在沒有障礙物且有彈性的地面上運動,選擇有氣墊且防滑的運動鞋。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