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我國角膜移植缺口高達90% 專家呼籲立法改革

我國角膜移植缺口高達90% 專家呼籲立法改革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9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前,青年歌手姚貝娜的眼角膜分別移植到深圳、成都的兩位病人身上,姚貝娜以及家人做出的捐獻決定再次引起社會對於器官移植的熱議。中國每年有150萬多患者需要通過器官移植來恢復健康或延續生命,但可供移植的器官數量只有1萬,器官移植面臨着供體缺乏的窘境,專家呼籲更多的社會人士共同關注器官短缺的情況。

我國角膜移植缺口高達90% 專家呼籲立法改革

角膜移植供體缺口高達90%

同仁醫院角膜病專科主任、同仁眼庫主任潘志強介紹,角膜疾病致盲僅次於白內障致盲眼病患者數量,其中多數患者通過角膜移植可重見光明。然而由於供體缺少,每年僅有5000例患者可獲得移植,僅佔需要移植總量的10%,缺口達90%。由於角膜供體緊缺,絕大多數角膜患者只能在黑暗中等待,一部分患者因角膜供體缺乏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眼球被迫摘除。

潘志強介紹,北京同仁眼庫去年接收的眼角膜捐獻不到200例,新鮮眼角膜庫存基本爲零,而登記在冊的,等待眼角膜移植的患者卻有1000多例。

肺移植手術缺供體寸步難行

不僅僅是角膜,其他器官供體缺乏更爲嚴重。肺氣腫晚期、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肺的囊性疾病等20多種疾病都可以進行肺移植手術來治療,但肺移植卻面臨着沒有供體的窘境。中日友好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肺移植的醫院之一,但上一次的肺移植手術還是在2010年完成的。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主任劉德若感慨說,4年沒做過肺移植手術,供體太缺乏了。“做完肺移植手術後患者可以正常生活,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是移植後5年生存率爲50%,10年生存率爲30%。但現在沒有供體,我們也很着急。”

器官捐獻亟待觀念突破

相關數據統計,中國每年有150萬多患者需要通過器官移植來恢復健康或延續生命,但可供移植的器官數量只有1萬,供需比例只有1:150。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爲1:20~1:30,美國爲1:5,英國則爲1:3。

衆所周知,中國的器官捐獻率並不高。現階段,我國公民身後器官捐獻率僅約0.6/100萬人口,與全球器官捐獻率最高的西班牙相比,相差逾1000倍。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市民發現,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等傳統觀念和“入土爲安”喪葬習俗的影響,不少人擔心親人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對身後器官捐獻持保守意見。此外,即便有人願意捐獻,也可能因家屬反對而無法進行。

潘志強表示,中國的器官捐獻率低主要原因在於潛意識中文化薰陶的結果。在東方文化裏,身體和靈魂往往被視爲一體,二者同等重要。保持身體完整的信念,成爲阻礙人們捐獻器官的心理障礙。“大家都知道捐贈器官是一種公益行爲,但在實際操作中觀念成最大阻礙,即使本人同意了,不少家屬因爲觀念上不能接受,最後拒絕捐獻。”

此外,一些人還擔憂自己的捐贈意願能否得到尊重和落實。因爲目前我國器官捐獻和移植的過程不甚透明,一些人擔心自己捐獻的器官得不到公平、合理的使用。

器官移植需立法改革

潘志強表示,器官捐獻其實是生命的延續。解決器官供體缺乏,首先要加大輿論宣傳,讓更多人轉變觀念。同時,器官捐獻領域應當建立全面的人體器官移植監管體系。“社會各方應該多宣傳成功案例,讓大家認識並接受捐贈器官或遺體是另一種延續生命的觀念。同時要系統地消除人們的顧慮,還應當建立全面的人體器官移植監管體系,對公民捐獻器官的信息進行全程公開,包括捐獻的方式、器官去向、具備移植資質的醫療機構等,必須說明從捐獻的開始到結束沒有利益的牽涉,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公衆信任,消除公衆對捐獻器官的疑慮。”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也公開呼籲,國家應從立法、經濟投入上加大對器官捐獻的支持力度。中國亟須建立一個國家層面的器官捐獻體系,鼓勵公民捐獻的同時,更要加快推動器官移植立法改革。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