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網傳12歲小女孩用同一個礦泉水瓶16個月竟致癌

網傳12歲小女孩用同一個礦泉水瓶16個月竟致癌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3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網傳12歲小女孩用同一個礦泉水瓶16個月竟致癌

礦泉水瓶底不同的數字

礦泉水瓶底都有一個這代表什麼意思?

5月24日,王先生從超市裏買了一箱桶裝水,放入車子後備箱,夏天將近,又到了喝水高峯,這麼做是爲了方便飲用,但王先生的女朋友得知後告訴他,塑料瓶放在車子裏有害健康,因爲高溫會使塑料瓶釋出有毒物質。

把用過的塑料瓶再裝水或者裝食用油、醬油、醋等調料,是很多家庭的普遍做法。一些街頭小吃攤、餐飲店也多用飲料瓶、礦泉水瓶裝調味品。但如今,這些做法都得到了質疑,起因是最近網上盛傳的一條微博。

這條名爲“塑料瓶底部祕密”的微博被網友高頻率轉載。微博稱:阿聯酋一個12歲的女童得了癌症,罪魁禍首,竟是一個連續使用了16個月的礦泉水瓶。礦泉水瓶底部都有一個帶箭頭的三角形,三角形裏面有一個數字,這些數字分別代表不同材質並對應諸多健康信息,但就是這些“數字身份證”,卻被長期忽略。

女童16個月用同一個礦泉水瓶結果得了癌症?

引起網友關注的微博提到:“阿聯酋一個十二歲的女童,因爲連續十六個月使用同一個礦泉水瓶,她得了癌症。因爲瓶裏面含有一種叫做PET的塑料材質,用一次是安全的,如果因節儉或方便而重複使用,就有致癌危機。礦泉水瓶的底部都有一個帶箭頭的三角形,三角形裏面有一個數字,自己特地去超市把所有飲料的瓶底全部看了一遍,只有大桶的農夫山泉不透明的桶是寫着2,其他不管再怎麼漂亮的瓶子全部是1,爲了大家的健康,我特別轉載了這篇文章,希望大家相互轉載,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隱患,大家健康地生活!”

文字下方,發博者特意羅列了1至7各個數字代表的不同塑料材質以及其安全隱患。

比如最常見的礦泉水瓶、碳酸飲料瓶標註的是1,代表PET材質,即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這種材質耐熱至70℃容易變形,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融出。用了10個月後,還可能釋放出致癌物DEHP,並且不能放在汽車內曬太陽,不要裝酒、油等物質。

2號爲HDPE,代表高密度聚乙烯,常見白色藥瓶、清潔用品、沐浴產品,不要再用來做爲水杯,或者用來做儲物容器裝其他物品。

3號爲PVC,這種材質高溫時容易產生有害物質,甚至連製造的過程中它都會釋放,因此不要購買這種材質製成的塑料瓶,也不要用它拿來包裝食物。

帖子很快被網友轉發,不少人感嘆,平時買礦泉水或飲料,一般只會看看品牌和保質期,根本不知道底部會標有數字。

“礦泉水瓶、飲料瓶喝完後扔了可惜,爲了廢物利用會用來重新灌水或是裝調料、食品,想不到這樣做還會危害健康。”

有網友發起“塑料瓶底部致命的祕密”調查,“你留意過塑料瓶底部的數字並知道它的含義嗎”,其中6.6%的人表示“一直有留意,並知道它的含義”,23.4%的人表示“有留意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70%的人表示“沒留意”。在“你有錯誤使用過塑料瓶嗎?”這一選項中,45%的人表示“經常錯誤使用”,48%的人“偶爾會”,7%的人“從來沒有”。

塑料材質有140種日常常用的有6種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質監部部長段玉羣說,日常生活中,塑料製品隨處可見。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正如網上所說,所有塑料製品的底部一般都有1-7的數字標註,標明它是何種材料製成的,而這些材質也確實有一些不同的使用條件。

記者之後到超市挑了十種日常常喝的礦泉水瓶和飲料瓶,如娃哈哈礦泉水、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尖叫”運動飲料、冰露機能水等查看,瓶底確實都有一個帶箭頭的三角形,三角形裏面標示的數字均爲1。

段玉羣說,合格的塑料製品在外包裝上,不僅要有QS標誌、產品生產許可證證書,按國家法規標註相關的使用材料、廠名、廠址,而且還應該有底部的數字編號,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的含義,就好比“身份證”。

1988年,美國工業協會發布了一套塑料標識方案。他們將三角形的回收標記附於塑料製品上,並用數字和英文縮寫來指代塑料所使用的樹脂種類。這一方案也被大多數國家所採用,1996年,中國也制定了一套基本一致的標識標準。2008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頒發的《塑料製品的標誌》,把ISO11469關於塑料製品的標識、定義、對每個塑料的縮寫都包括進去了。根據不同的材質、不同的縮寫給它一個對應的排號,現在已經有140號。

段玉羣說,雖然塑料的材質細分起來已經有140種,但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就6種,也就是1到6這6個號。

標識爲數字1,代表其主要材質是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最常見的用途是用來灌裝礦泉水和碳酸飲料等。

數字2,主要材質是HDPE(高密度聚乙烯),常見於藥品、垃圾桶、清潔用品、沐浴產品的包裝。

數字3,主要材質是PVC(聚氯乙烯的合成物),常見於家裏的下水管,還有塑料包裝和塑料袋、保鮮膜、雨衣等。

數字4,主要材質是LDPE(低密度聚乙烯),基本上是用來做保鮮膜和保鮮袋的。

數字5,主要材質是PP(聚丙烯),像茶杯、熱水杯、保鮮盒還有微波爐的餐盒盒體,玩具、臉盆、水桶、衣架、水杯、瓶子等也是由PP製造的。

數字6,主要材質是PS(聚苯乙烯),用於一次性的塑料杯、飯館裏打包的餐盒、碗裝泡麪盒等。

“塑料瓶底部的祕密”有些誇大其詞

“塑料瓶底部的祕密”,真相究竟是否如網上所說?

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陳義鏞仔仔細細看了網上羅列的“用塑指南”,他認爲,有些觀點缺乏科學依據。

比如有一條提到1號塑料瓶,即我們常用的礦泉水瓶、碳酸飲料瓶使用10個月後可能釋放出致癌物DEHP,這句話明顯有錯。DEHP是增塑劑,確實是致癌物質,添加這種物質的目的是增加可塑性,而PET材質因爲本身的特性,在製作過程中無需添加增塑劑,因此使用10個月後釋放出DEHP也就無從談起了。

此外,網上的說法認爲HDPE不要用來做水杯或是做儲物容器,但陳教授翻閱資料發現,早在1987年,美國HDPE吹塑製品消費量中,牛奶瓶、水瓶、食物容器等就佔了相當一部分比重。

而段玉羣提到,網上的說法是數字7表示PC(聚碳酸酯)材質,多用於塑料水壺、奶瓶、太空杯等製品上,但這已經是以往的一種標示方法了,現在的數字7,代表的是除前面6種以外的所有塑料材質。

健康使用塑料製品不妨看看“用塑指南”

雖然網絡說法存在部分偏頗之處,但段玉羣表示,有一些說法還是比較可靠的,可以作爲日常參考,指導大家正確使用塑料製品。她特別提到了三個生活中大家都會碰到的問題,做了詳細闡述。

夏天車內放礦泉水備用不可取

PET瓶子本身是非常安全的,但是,它的使用最好在常溫下,也就是在30℃以下。如果溫度過高,比如超過70℃,瓶子容易變形,而且高溫會導致瓶身釋放出一些小分子物質,對人的肝臟、腎臟有潛在危害,但是是否致癌,目前還不確定。

入夏後,很多車主會購買一整箱礦泉水放在車內做備用,但這個做法並不值得提倡,車子如果在陽光下暴曬,車內溫度可以達到50—60℃,特別是儀表盤,溫度已經接近PET瓶的極限溫度,喝這樣的礦泉水,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的。除了影響健康,高溫也會影響水的口感,喝起來會有一種淡淡的塑料味。此外,瓶子封口會因爲熱脹冷縮導致密封性變差,也容易使瓶子內的物質變質。因此,最健康的方式是自帶水杯,喝涼白開水。如果要買礦泉水解渴,儘量買小瓶裝的,存放時避免日照,最好儘快喝完。

有些環保人士會反覆利用一個塑料瓶灌水喝,建議使用週期不要太長,塑料存在老化現象,而且從安全衛生的角度考慮,喝完的礦泉水瓶、飲料瓶,儘量不要反覆灌裝,用完就扔。

用保鮮膜裝高溫食物的習慣要改

PVC材質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建材管道、雨衣等,PVC可塑性優良,添加塑化劑後,能變得非常柔軟,因此,廚房裏使用的保鮮膜,超市裏用來裝散裝食品的塑料袋,透明度較高的糕點盒,很多是PVC材質製成的,當然,這些物品中含有大量的塑化劑成分,使用起來也要特別注意。

比如:不要用來盛放高溫食物,如剛出鍋的油條和熱騰騰的稀飯、麪食,不要包裹含油脂的食物或是其他直接入口的食物,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將保鮮膜中一些人體無法分解的塑料製劑溶解出來,隨食物進入人體。食物入微波爐前,要先取下包裹着的保鮮膜,也不要將保鮮膜覆蓋在食物上放入微波爐加熱,以免有害物質如塑化劑等的滲出。

如果要使用保鮮膜或保鮮袋,儘量選用PE(聚乙烯)材質做成的,安全性高。

微波爐餐盒加熱食物記得取下盒蓋

數字5代表聚丙烯,是全球公認的相對安全的塑料材質。我們日常使用的微波爐餐盒就是以聚丙烯爲主要成分,這種材料製作的微波爐餐盒,也是唯一可以放進微波爐的塑料盒,不過,直接將微波爐餐盒加熱也是不安全的,因爲一些微波爐餐盒的盒體以5號材料聚丙烯製造,但盒蓋卻是以6號材質聚苯乙烯或是1號材質PET製造,這兩種塑料材質都不耐高溫,在高溫環境容易釋放有害物質,因此不能與盒體一併放進微波爐。

爲保險起見,容器放入微波爐前,要先把蓋子取下。可以選擇用PE(聚乙烯)材質製成的保鮮膜覆蓋在食物上,這樣比較安全。(李思婧)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