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數據顯示國人最重視三個食品問題 口味安全營養

數據顯示國人最重視三個食品問題 口味安全營養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8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個簡單而又普通的漢字,因爲《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這兩部賀歲片,在歲末年初之際,被許多中國人熱鬧地“調侃”着。不少人開玩笑說,這兩部影片,一部告訴人們,“吃不上飯會死”;而另一部則告訴人們“去吃飯就會死”。幸好,如今時代變了,1942年因爲一場旱災而發生的“吃的問題”不會再現,而“鴻門宴”更是早已成爲了歷史。

數據顯示國人最重視三個食品問題 口味安全營養

“民以食爲天”沒有了饑荒與爭鬥,當今中國人最重視的“吃的問題”是什麼呢?選擇“口味”(36.2%)的人最多,其次是“安全”(18.5%),排在第三位的是“營養”(16.1%)。然後纔是“價格”、“健康”、“方便”等因素。

這是《小康》雜誌社連續第九年推出的“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中的一項數據。這足以說明,在“填飽肚子”的問題基本解決之後,中國人的飲食理念和飲食體驗中,“舌尖”和“味蕾”才最權威、最具有發言權。

中國人的“舌尖”最愛“辣”

近六成受訪者會在20分鐘吃完一頓飯

2012年11月底至12月初,《小康》雜誌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並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本次調查採用了基於實名制的NetTouch網絡調研方法,對東中西部的公衆進行調查,爲保證樣本的代表性,此次調查樣本框的確定兼顧性別、年齡段、受教育程度、職業等分佈。

《小康》主要從恩格爾係數、食品供應、飲食安全、營養結構、政府監管體系及力度等五個方面來衡量飲食小康指數。經過對調查結果和國家有關宏觀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12~2013年度中國飲食小康指數爲78.9分,比上一年度的78.1分提高了0.8分。

在衡量飲食小康指數的五個方面中,食品供應在2005年至2013年這九年中一直保持“高位”,據《小康》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的調查測算,有90%以上的受訪者表示食品供應很充足或比較充足,滿意度達71%,2013年的食品供應指數達96.8分。在食品供應充足的前提下,國人不再爲“吃飽”的問題發愁了,飲食越來越成爲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79%的受訪者保持着“一日三餐”的良好飲食習慣,早餐、午餐、晚餐都會享用,還有7%的受訪者在早、午、晚餐的基礎上又給自己增加了一頓“小竈”吃夜宵,僅有6%的受訪者有不吃早餐的習慣,他們每天只吃午餐和晚餐。

而在受訪者羣體更爲年輕化的新浪網調查平臺中,保持着“一日三餐”良好飲食習慣的受訪者比例降到了74.5%,不吃早餐的受訪者比例則提高到了9.6%。(《小康》雜誌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的調查中,“90後”佔比10.2%,“80後”佔比30%;而在新浪網的調查中,“90後”佔比24.8%,“80後”佔比34.8%)

59.4%的受訪者吃一頓飯所花費的時間是20分鐘左右,26.1%的受訪者會在10分鐘之內吃完,10.7%的受訪者吃飯速度較慢,在30分鐘左右,只有3.8%的受訪者能夠真正享受“慢生活”,他們基本不考慮用餐時間,而是細嚼慢嚥

用餐的過程中,最大的體驗便是味覺感受,酸、甜、苦、辣、鹹,中國人最偏愛的味道是什麼?《小康》調查顯示,在近三次(2010年、2012年、2013年)發佈的“國人最偏愛的味道”排行榜中,“辣”均排在第一位,“甜”則一直緊隨其後。2010年排在第三位的是“鹹”,排在第四位的是“酸”;2012年排在第三位的則變成了“酸”,“鹹”落到了第四位;今年“鹹”再度超越“酸”而排在第三位。而“苦”這種常常被媒體、專家宣傳推薦的清熱下火的“良味”,卻每次都被公衆排到最後一位,只有2.6%的受訪者喜歡這種味道。川菜、韓國料理三度領銜中外菜系

最看重的還是口味:一個是透着鮮美的辣;一個是後勁十足的辣

在《小康》近三次(2010年、2012年、2013年)發佈的“國人最偏愛的中國菜系”排行榜中,以善用麻辣而著稱的“川菜”均排名第一。講究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滲透,調味尤重酸辣的“湘菜”今年上升至第二位,此前在2010年則位列第三,2012年位列第四。有着一菜多味、鹹甜分明、酥爛香脆、色鮮味濃等特點的“東北菜”一直高居第二的位置,今年則降到了第四位。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魯菜”,近兩年一直保持着季軍的位置,而菜式和韻味獨樹一幟的“粵菜”,在三年中都保持着“老五”的身份。

在《小康》近三次(2010年、2012年、2013年)發佈的“國人最偏愛的外國菜系”排行榜中,韓國料理則三度居首,而“辣”同樣也是韓國料理的主要口味之一,看來,中國人的“舌尖”的確不怕“辣”並且深深地愛着“辣”。

在選擇“最偏愛的中外菜系”時,受訪者最看重的還是口味。關於川菜、湘菜以及韓國料理的“辣味”,有人如此描述:川菜的辣是麻辣,透着鮮美;湘菜的辣是火辣,直衝衝的,不加任何掩飾;而韓國菜的辣卻入口醇香,後勁十足,會讓你着着實實地把汗出透。

若不是真的喜歡這種口味,並親自體驗過,便很難“吃透”這樣描述生動的語句。

值得關注的是,在2010年和2012年的“國人最偏愛的外國菜系”排行榜中,日本料理均緊隨韓國料理,排名第二。但2013年日本料理的人氣則降至第四位,法餐和意大利餐雙雙超越日本料理,分列第二、三位。

在很多人看來,真正完美的旅行,一定飽含着感情充沛的美食記憶。因此,很多美味雲集的地方便通過打“味道”牌來吸引旅遊者,並把飲食與文化結合在一起,讓大家不僅能夠“體驗”吃,更能夠“享受”吃。

西安便是這樣的城市。在2012中國(國際)休閒發展論壇召開期間,西安市旅遊局副局長康立峯向《小康》記者介紹說,“西安是最早把文化、旅遊、餐飲融合到一起的城市,到西安旅遊,不得不提西安的美食,羊肉泡饃、餃子宴、白吉饃、涼皮、臊子面,等等,西安的小吃多達300多個品種。西安的餐飲業還特別火,二環路上幾乎全部是餐飲店,即便如此,到了晚上,還常常找不到座位。”

在康立峯看來,西安小吃不僅能夠吸引本地人,還能招來遊客的主要原因還是口味方面的優勢,“西安小吃的口味適合東西南北各個地方的人,不同民族宗教的人也都能接受,西安飲食也有中國人普遍喜歡的辣味,但是這種辣並不刺激,很多人都能吃。”

公衆期待政府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89.3%的受訪者“關注”食品安全問題;54.1%的受訪者對當前食品安全狀況“不滿意”

2012年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涉及到的知名企業包括真功夫、立頓、星巴克等等,《小康》發佈的“2012中國綜合小康指數”中,調查了當年度公衆對於住房條件、就醫環境、家人身體狀況、食品安全狀況、工作環境等方面的滿意程度,結果“食品安全狀況”排在了諸多項目中的最後一位。

儘管食品安全狀況如此堪憂,但仍未喚醒一些食品企業的良知。年末爆出的肯德基40天速生“白羽雞”事件令公衆感到震驚,用藥貫穿整個養殖週期、千分之一的藥檢比率、花錢能買檢疫合格證……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引發了民衆的高度關切。“2013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顯示,有89.3%的受訪者對食品安全表示“關注”,有54.1%的受訪者表示對當前食品安全狀況“不滿意”。

怎樣才能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小康》調查顯示,公衆認爲最重要的是加大對違法分子的懲罰力度,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規範和標準。長期關注食品、藥品安全的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講師、管理學博士胡穎廉則有着自己的見解,他認爲飲食的問題是由三組不同的關係構成的,分別是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市場與社會、政府與企業的關係,而現在社會上一提到食品安全,就把問題歸結於政府監管,這並不完全錯,但也並不完全對。

“從技術的角度說,食品安全有三個要素,第一是政府擬定的標準以及對標準的檢驗檢測,第二是企業在生產和經營活動中的質量管理水平,第三是消費者在食用時的安全意識和理念。這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我們現在的問題恰恰在於只注重了第一個方面。”

胡穎廉分析說,“從社會科學的理論上說,國外研究食品安全,主要的理論是監管政治學,它是政治經濟學底下的一個分支,它最核心的前提假設便是一國的食品安全狀況是和這個國家的市場、社會基礎息息相關的,而並不是說只要把監管能力提升上去,食品安全就沒有問題了。食品安全問題必須有它的市場基礎和市場根源,同時也有它的社會基礎和社會根源。”

“現在,國家已經把食品藥品安全納入社會問題的範疇了。”從十八大報告中,胡穎廉發現了一個非常大的轉變,他告訴《小康》記者,政府有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四大職能,以前,食品安全和藥品安全監管都是作爲政府的監管職能提出來的,而在十八

大報告中,“食品藥品安全”被放入了“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這一章節中。

胡穎廉所提到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市場”和“社會”基礎、根源,也得到了一些食品企業、相關社會機構的重視,他們正嘗試着通過自己的點滴努力,來改變食品安全這一關乎人民生命健康的根本性問題。

“故鄉車站”便在默默地做着這方面的努力,他們尊重每一種食材,讓食材保持天然的狀態,並對每一種食品“追根溯源”,見證生產的全部過程。故鄉車站溫東龍的理念是,第一必須保證食品好吃;第二必須保證它是一份體面的東西。“體面包含着對食物的尊重,對傳統手藝的尊重,對做食物的人和食材本身的尊重,我們不去添加防腐劑,力爭遵循自然規律、季節、土壤的特質,並用市場化的方式去兌現它。”

而內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則首開國內食品質量信用見證的先河,對食品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監控,將食品安全的根源控制在萌芽期。據內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主任、信用評價師張文清介紹,信用工作人員會定期深入食品企業走訪調查,親自見證車間工作人員對食品的生產加工,並隨機對不同樣品取樣,檢驗抽樣人員與被取樣單位人員共同對樣品進行確認後,裝入樣品袋、加貼內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食品信用見證標識,將製備的樣品送達自治區符合要求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

“只有食品通過各項安全檢測,纔可以獲批信用合格認證,從而使信用變成資本在市場上流通。”在張文清看來,衆多食品安全事件已經引發了公衆的信任危機,“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定要從它的根基,即社會信用的角度出發,必須把信用數據庫完善,一旦有失信行爲,就不得再進入食品行業。”

國人常飲品:白開水、茶、牛奶、豆漿、酸奶

五成人飲食注重葷素搭配,六成受訪者會“相信大多數營養專家的意見”

在最受國人重視的“吃的問題”中,“營養”被排在了第三位,而向來被國人所看重並且小心呵護着的“健康”問題卻只位列第五,公衆對於“飲食健康”的關注度,甚至還不及排在第四位的“食品價格”。

中國人對於食品營養的關注,也激發了人們對各種美味所隱藏的神奇奧妙的關注。《小康》調查顯示,56.5%的受訪者在每日的菜譜中注重葷素搭配,還有24.6%的受訪者雖然也吃葷菜,但是會以素食爲主;27.5%的受訪者能夠堅持每天都吃水果,36.8%的受訪者能夠做到經常吃水果;在平時經常飲用的飲品中,除了排在前兩位的白開水和茶之外,牛奶、豆漿、酸奶這三種被公認爲營養價值較高的飲品分別佔據了第三至五名。

不少做出以上選擇的受訪者都表示,自己認爲這樣的“吃法”很有營養。

每一種美食中到底隱藏着怎樣的營養奧妙?通過怎樣的食品搭配才能讓自己的營養更均衡?這樣的疑問多了,便爲飲食營養類書籍提供了市場空間,《吃對食物營養百分百》《這樣吃最營養》《蔬果養生堂1000例》等書籍出版並快速地衝擊着人們的眼球。《小康》調查顯示,僅有7.2%的受訪者從不參考這些飲食營養類書籍,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會不同程度地參考,其中16.2%的人會經常參考,49.4%的人有時會參考,27.3%的受訪者會偶爾參考。

而對於營養學家提出的五花八門的飲食主張,六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會“相信大多數專家的意見”,其中46.6%的人依然保持自己的飲食習慣,16%的人會按照專家建議飲食;另外還有12.3%的受訪者會對自己願意相信的主張表示信任與肯定;16.7%的受訪者對此並不在乎,“他說他的,我吃我的”;7.5%的受訪者感到很迷茫,“徹底被搞暈了,不知道該信誰的”;而只有極個別(0.9%)受訪者“誰說的都不信”。

“2013中國飲食小康指數”還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受訪者對於營養問題的關注度進行了分析,“50後”對於飲食營養的注重明顯超越其他年齡段的受訪者,他們當中經常參考飲食營養類書籍的受訪者比例爲35.2%,而在“60後”、“70後”、“80後”、“90後”中,這個數字則分別是16.6%、17.2%、15.0%和0。

98%的受訪者會買有機或綠色食品

今年1月1日,我國首個《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正式實施,不同的食品裏含有多少營養?自己每天應該攝入多少?隨着我國第一個食品營養標籤國家標準的實施,這些問題都將有答案。

有着“全國長壽之鄉”之稱的江蘇省溧陽市,一直很注重飲食營養的宣傳、研究與推動。據溧陽市旅遊局局長湯全明介紹,溧陽人注重本地食材的開發,普普通通的青菜、蘿蔔,被他們加工後不僅成爲了健康營養的食品,還登上了大雅之堂。天目湖砂鍋魚頭,用的是中國四大家魚之一的鱅魚,但溧陽人卻將它做成了鼎鼎有名的招牌菜。

在湯全明看來,雖然大部分人都不是營養飲食方面的專家,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爲營養飲食的熱心參與者和積極倡導者,溧陽市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飲食方面的大賽,開發出不少食材,並把這些彙編成書,“現在菜譜都印了六七本,我們舉辦過中國淡水魚餚大賽、中國農家菜大賽、中國茶餚大賽等等,2012年還推出了中國養生長壽宴烹飪大賽。”

在2012中國養生長壽宴烹飪大賽暨天目湖美食節上,一個名叫王新華的人成爲了“大贏家”,王新華家鄉菜館的長壽宴組合和“田園獅子頭”分別獲得了美食節金獎和最佳菜餚創新獎的殊榮。在溧陽,王新華有着“食癡”的美譽,他研發的長壽宴全年12席,共288道菜餚,季季宴席不同,席席菜品不同。

王新華向《小康》介紹了他的三個理念和一個感悟,“首先要有豐富的食材,把各種食材進行搭配,並在食用的過程中做到不挑食、不偏食,這樣營養才能均衡、豐富;第二,工業化時代污染問題嚴重,如果食材不能擺脫污染,營養便無從談起,所以要尋找無公害的食材,我們在百分之百地向‘無公害’目標進行努力,並且50%左右的食材是‘有機’或‘綠色’的;第三,要有科學的烹飪方法,火候上要掌握得恰到好處,不使用工業化調料,堅持低鹽、低油、低糖,基本不使用味精、雞精和糖。而我悟出的道理就是,‘健康烹飪,吃了不口乾!"

王新華所追求的“有機”和“綠色”食品,也受到了公衆的推崇,《小康》調查顯示,98%的受訪者會買有機或綠色食品,其中8.4%的受訪者每次都買,31.9%的受訪者經常買,45.4%的受訪者有時候會買,12.3%的受訪者偶爾會買。

如果時間、空間、經濟等條件都允許,45.6%的受訪者表示,也許會嘗試着自己耕種農作物,25.4%的受訪者則更爲堅定地表示一定會自己耕種。

飲食真的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營養狀況嗎?北京協和醫院臨牀營養醫師於康的經驗是,這要因人而異,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人的營養不均衡,想要通過飲食來改變,需要3個月能夠初步見效,6個月至1年便能徹底改變。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吉吉提供的支持。鄂璠)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