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調查顯示:社保體系不完善 中國人比誰都怕老

調查顯示:社保體系不完善 中國人比誰都怕老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2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由劉德華、葉德嫺主演的電影《桃姐》賺足了觀衆的眼淚,也引發了人們對養老話題的關注。據專家預測,到2050年,中國光8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達到1億,佔世界的1/5。

調查顯示:社保體系不完善 中國人比誰都怕老

一項由英國保險機構組織對全球12.562萬人進行的調查顯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最怕老,在45—54歲人羣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就認爲自己已經老了。

與此相悖的是,傳統的子女養老模式不斷瓦解,“未富先老”的困境還沒有找到解決之道,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老”因此成了令很多國人害怕的字眼。調查顯示,28%的中國受訪者承認會感到沮喪,同時還會聯想到孤獨、疾病等消極字眼。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怕老

4月14日,週六。燦爛的陽光透過開得豔麗的桃花灑了下來,在北京市東城區某小區內,75歲的劉奶奶和其他老人坐在樹下曬太陽,看着年輕人匆匆走過。“你們聽說了沒,李家的那位昨晚走了,82歲。”一位老人說到。劉奶奶耷拉着眼皮,頭也沒擡地接話到:“遲早都是要走的!早走不給子女添負擔。我們老了,對這個社會早沒什麼用了。”

生活在劉奶奶看來,就是消磨時間。她獨自一人居住,雖然行動緩慢,但基本生活能自理。“我以前在單位是中層幹部,退休了每天無所事事。到了這把年紀,身體也不行了,最害怕的就是上下樓,出去買個燒餅都得費半天勁。趕上太陽好的時候能出來曬曬太陽,跟這些老人們聊聊。天氣不好的時候,只能獨自一人窩在家裏,感覺一天真長呀!”

王女士2月份剛過完55歲生日,剛退休的她每天憂心忡忡,她的母親已90歲高齡,不在一起生活。“每週有兩個早上,我得坐幾站公交車去看望母親,爲她買好菜,然後再回自己的家。想給母親找個保姆,但一個月好幾千,我根本承擔不起。我和愛人也都老了,退休了,收入不高,要是再生個大病,這個家可能真就垮了。”

28歲的劉小姐雖正值人生高峯期,卻也開始擔心衰老的問題。“我看過一部《我們正在老去》的記錄片,裏面呈現出來的景象讓我淚流滿面。”她告訴記者,在這部紀錄片裏,她看到空巢老人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個週末跟子女吃頓飯,她看到失能老人躺在牀上無法動彈,只能通過將食物攪碎放入注射器的方式吃飯。“老去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但這種孤獨和無助,讓人心灰意冷。”

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表示,從心理學上來說,過了青少年期後,人慢慢地就會開始恐懼衰老。害怕衰老和害怕死亡是緊密相連的,而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本能,老是生命的暮年,也就意味着離死亡越來越近。

國人年齡觀需要轉變

“每次在社區碰到那些靜靜坐着的老年朋友,我就覺得現在老年人這麼多,但適合他們的活動場所太少了,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太少了!”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所長姜向羣遺憾地表示,由於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社區資源缺失,中國人對“老”確實是很恐懼的。很多人擔心老了以後看不起病或生病了無人照料,生活得不到保障,子女不在身邊無人陪伴等問題。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餘壽中有2/3時間處於帶病生存狀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3300萬人。預計到2015年,該數據將達4000萬人。

家住北京市順義區的陳阿姨今年65歲了,提起看病就一肚子苦水。她說:“我腿腳老酸脹,每次上大醫院看病,早上6點就得從家裏出發。到了醫院,還經常被不同的科室支來支去,樓梯上上下下不知跑多少趟。掛號、檢查、繳費幹什麼都要等。一天下來,腿更疼了。雖然如今醫保能報銷點,但看次病實在太費勁了。現在勉勉強強還能走得動,以後萬一動不了就更不敢想了!要是得了什麼大病,能不能看得起都是問題。”

其實,由於子女們忙於工作不可能時刻照料,不僅僅是就醫,從找合適的養老機構,到有責任心的小時工,再到老人內心孤獨、寂寞的排解,都需要面臨諸多現實問題。

與此同時,不少專家認爲,國人的年齡觀也需要轉變。姜向羣表示,人們已習慣接受35歲以上就無法再就業,50歲之後將會被社會拋棄的觀點,年齡歧視現象非常普遍。這與美國、日本等國家有非常大的差異。在這些國家,經常可以看到頭髮花白的老人,還在很開心地工作,他們可能開出租車,可能在超市裏當售貨員。

在日本廣島大學大學院修讀社會學博士學位的楊洋,對日本老年人生活福利保障制度非常瞭解,她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日本人普遍認爲,五六十歲根本不算老。75歲以上的人才能稱爲老年人。我剛到日本的時候,猜日本老人的年齡,經常至少猜小10歲。”

日本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0歲,但由於本人,社會以及公司的共同需要,許多公司將退休年齡延至65歲,或者退休後被公司返聘,不少人幹到70歲纔算真正退休。不返聘的也可以自願找其他工作。

日本很多服務行業對年齡沒有限制,且工作時間自由,每小時的工資也很高,因此老人可以按自己的情況找到工作。此外,國家鼓勵的“銀髮產業”也爲老年人提供了很多機會,以志願者的形式爲主鼓勵老人通過工作與社會接軌,比如年齡較小的老年人幫助年齡較大者打掃衛生、倒垃圾、美化庭院等。這種社會參與讓老年人在不與社會脫節的同時,也能提升他們的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

退休後迎來人生第二階段

來自中國人口計生委的信息顯示,國人平均壽命已達73歲,老年生活時間越來越長。如何保證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是全社會都需要重視的問題。

姜向羣表示,首先政府應加大對高齡、失能老人的補貼力度,擴大補貼範圍,將城市中非戶籍的老人也涵蓋其中。國家要提高老人的醫療保障水平,還應引導人才向社區養老服務方面流動,爲社區養老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他建議,實行彈性加自願的退休制度,建立和完善針對老年人靈活的工作制度,鼓勵和幫助健康且有能力的老年朋友再就業。

其次,老年朋友自身也需要調整心態。衰老是一個自然過程,軀體或許會逐漸受限,但只要心態年輕,一樣可以享受精彩生活。

有選擇性地工作和生活。楊洋說,日本人認爲退休是人生第二階段的開始,可以去做以前想做卻沒做的事,這點值得我們學習。退休後時間更自由了,可以更合理和自由地安排好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她認識一位80多歲的老先生,每天上午去公司免費上班半小時,一週有一半時間在工作,另一半時間學習中文、烹飪等新技能,每年還會安排旅行的時間。

興趣是最佳夥伴。在北京朝陽醫院內分科原主任李經看來,興趣是老年生活的最佳夥伴。年輕的時候,很多人一味忙於工作,忘記了生活本身。其實人生是一脈相承的,在步入老年之前,就要開始多琢磨點“好玩”的事兒。他自己如今除了仍在兩家醫院出門診外,還自己種菜、參加老年音樂團,最愛琢磨哪裏有美食和怎樣做菜。

多接觸社會心更亮堂。今年69歲的閆茅順老先生,1994年就得了胃癌,雖說退休金只有2000元左右,但生活過得有聲有色。他是北京市癌症康復會的副會長,經常志願參加義務活動,免費在社區教太極拳,愛好編順口溜、攝像等等。他笑着告訴記者:“高興一天是活,愁眉苦臉一天也是活,那爲什麼不高高興興地活呢?老年朋友最怕與社會脫節,多與社會接觸,心也就更亮堂了。”

多去鄰居家串門。子女工作忙,難有時間陪伴。在同一個小區中,剩下的往往是同年齡段的人,大家平時不妨多到鄰居家走動走動,聊聊家常。此外,很多父母跟隨子女來到陌生城市生活,子女也應該幫助父母儘快融入當地環境,讓他們的生活有人陪伴,不至於太無所事事。

尊重老人的自理能力和自立意識。楊洋還表示,做子女要孝順,但也沒必要一切都幫父母安排好,只要父母有能力,他們能做的就讓他們自己做,這樣不僅能避免功能退化,更能減輕老人的心理負擔,幫助老人維持自尊心和自信。比如吃飯,只要他們還能自己吃,哪怕速度很慢,子女也應該多花點時間陪着,幫他們更換便利的餐具幫助其愉快用餐,而不是以餵飯代替。(江大紅)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