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打包付費”遇窘境避免醫改“畸變”需完善制度

“打包付費”遇窘境避免醫改“畸變”需完善制度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1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老、病、死”人生四件大事,無一不需要醫療的幫助。因此,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醫改實施後短短几年,我國醫保參保人數已經超過13億,覆蓋率達95%,成爲全世界最大的醫保網絡。

“打包付費”遇窘境避免醫改“畸變”需完善制度

爲讓醫保資金更合理地用到老百姓身上,全國已經有40多個城市開始試行醫保付費改革。然而,是改革就會有“陣痛”,新醫保讓成千上萬人獲益的同時,也夾雜着一些不和諧音。近日,有讀者向《生命時報》反映了他們使用醫保時所遭遇的窘境,這幾個案例也許是醫改中存在問題的縮影,值得關注。要想讓美好初衷帶來滿意的結果,相關部門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遠。

“婦科手術做一個賠一個”

幾年前,王女士開始嚴重痛經,到北京一家醫院檢查確診爲子宮腺肌症,可是打針吃藥好幾年都不管用,反而疼得越來越厲害。不得已,她聽從醫生建議,準備做子宮切除根治手術。辦住院手續時,王女士發現,幾個醫生拿着她的B超單子嘀嘀咕咕,似乎不願意收她。一打聽得知,除了子宮腺肌症,她還有子宮肌瘤的診斷。這家醫院實行按病種付費,如果診斷中有子宮肌瘤這一項,婦科治療總費用就不得超過子宮肌瘤這一項所規定的額度。王女士要做手術,肯定會超額,那麼超額費用就要由科室承擔。

“醫生給你做手術,還得替你掏錢,這叫什麼事啊!”醫生一臉不快。王女士忙說:“超額費用我來付。”醫生說:“那是不允許的,一旦超額,系統直接拒付,想自己付都不行。”最後,醫生讓她先去門診做術前檢查,這樣住院費能“省”出一千多元。術後,王女士出現了一些感染的“小插曲”,醫生只給她開門診處方,讓她去門診取藥,這樣就可以不走住院費。但是,醫保病人的門診報銷額度遠低於住院報銷額度,王女士只好打掉牙往肚子裏咽,自己多承擔一些費用。

通過和病友交流,王女士得知,這個科室對待醫保病人大多是這個套路,所以他們特別歡迎全部自費的外地患者和不孕患者。科室工作人員也有苦衷:“醫保病人的婦科手術基本做一個賠一個,麻醉、耗材都很貴,我們只能儘量壓縮住院費用。”王女士能理解科室的難處,可她實在想不通,“得什麼病難道還得符合醫保的‘規矩’嗎?病人的情況千差萬別,怎麼能一刀切呢?”

專家點評: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金昌曉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說,過去醫保付費是按項目付費,患者花了錢,醫保部門再審覈是否能報銷。缺點在於,是否開大處方、過度檢查,全靠醫生一支筆。爲控制醫保費用不合理支出,催生出按單病種付費、總額預付費和按病種分組付費三種新的醫保付費制度。

其中,按病種分組付費是根據患者合併症、治療方式等多種因素,將診斷相近、治療手段相近的患者分爲若干組,根據以往數據測算出每組疾病的定額付費標準。有媒體報道,按病種分組付費相當於“自助餐”,“就餐費用”定額,餐館不願意給就餐者送去過多“菜品”(過度診療)。

金昌曉表示,按病種分組付費可以控制醫療費用、監督醫生行爲,讓臨牀路徑更加規範,對醫院、患者都是好事。但在很多環節上,還要不斷探索和完善。比如,大醫院往往疑難雜症患者多,花銷比較大。他建議,根據醫院級別不同,按病種分組付費標準應該有所區別。另外,醫護人員的勞務價格應該提高。例如目前一級護理一天的費用僅爲7元,而實際成本卻爲103元。

有空牀,但拒收重症患者

去年11月,陳女士在上海松江區某醫院被確診爲宮頸癌骨轉移。醫生告訴她,癌症晚期的治療效果一般,且費用昂貴,不如保守治療,儘量提高生活質量。陳女士不想輕易放棄,堅持要做手術。可醫生說,病牀很緊張,四五個月都排不上,建議她去中醫院治療。

3天后,陳女士終於掛上了一箇中醫專家號。看了陳女士的病歷,醫生上來就問:“爲什麼不在前面那家醫院治了?”陳女士講述了她的就醫經歷。“我們這裏也缺牀,至少等3個月!”醫生的態度讓陳女士的心涼了半截。陳女士去婦科病房看了一下,一共56張病牀,有3張空着,她立馬回到門診質問那位醫生。最後,醫生支支吾吾地說:“如果自費治療,能幫你往前排,下個月入院。”陳女士一臉無奈地對記者說:“我向內行人打聽才知道,上海很多醫院試行總額預付費制度。醫保就像個大蛋糕,病重、住院時間長,佔用的醫保額度就高。每家醫院每個月的總額有限,一旦超標,就得科室掏腰包。”

專家點評:北京一家試行總額預付費的三甲醫院副院長表示,爲控制醫保費用,醫院不願意收醫保重病號,這事兒行內人都心照不宣。所謂總額預付制,就是費用包乾制,是根據歷史數據,醫保機構確定一個年度支付額,如何給患者治病,全靠醫院自己掌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來自外地的自費患者多,所以醫院總體不會虧損,矛盾並不突出。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就診的多是當地醫保患者,推諉、拒收醫保患者的情況更爲突出。

住院可以,不得超過15天

去年2月開始,身患多種併發症的89歲李老太頻繁住院。到了10月,她病情惡化,住進上海東新區一家醫院治療了10天。剛控制住病情,醫生就告訴她兒子:根據醫保規定,每次住院最多15天,時限一到就得出院。如果因同一病種再次住同一家醫院,必須得等兩週後。當時,李老太還發着燒,沒法下牀。醫生建議,不出院也可以,轉自費治療。“我們沒同意。醫生竟然說,不同意也沒用,只要住着,每個月有7天會直接轉自費。”李老太的兒子憤憤地說,“我不明白,爲什麼醫保會存在這麼沒有人情味的條款?”無奈之下,李老太輾轉在上海三家醫院住院5次,並且每次住院都要重新做一遍常規檢查,因爲“隨着病情變化,過往檢查只能留作參考”。今年3月底,李老太持續高燒,120將她送至一家三甲醫院的急診。“一間30多平方米的急診室,擺了5張病牀,樓道里還頭挨腳地放着4張牀,都躺着老年患者。”患者家屬告訴李老太的兒子,急診報銷比例比住院低,佔用醫保額度少,而且急診死了人不影響醫院“死亡率”。直到去世,李老太也沒能住進病房。

專家點評:醫改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顧昕教授指出,對於醫院都不愛收重症患者的問題,醫保應該從制度設計上加以杜絕。比如,患者因同樣疾病先後就診多家醫院,醫保只付費給最後一家,這樣重病號就不會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對於推諉患者的醫院,一旦查實就應該重罰。

完善制度避免醫改“畸變”

顧昕說,新醫保付費方式的特點是“打包付費”,核心原則是超支自理、結餘歸己,目的是建立一種新的激勵機制,讓醫院控制醫藥費用上漲,減少過度醫療。但在實際工作中,醫改發生了一些“畸變”:總額預付費變成了總額限付費,按病種付費變成了按病種限費,導致一些患者就診不便,甚至遭到推諉。

顧昕表示,醫保患者不滿意的現象緣於醫院與醫保部門協商不暢。醫院爲患者服務,醫保爲患者埋單,什麼是合理的醫療價格,醫保應該付多少,醫院應該提供數據與醫保部門協商。此外,醫保政策制定者應該更加專業化,醫師協會等專業組織應該積極與醫保機構溝通,推動制定更加合理的藥品、耗材報銷範圍,讓患者得到更滿意的醫療服務。(張彤徐李燕)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