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別吃1.5公斤以上的深海魚 有毒!

別吃1.5公斤以上的深海魚 有毒!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9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廣東省食藥監部門發出提醒,呼籲市民儘量避免食用1.5公斤以上的深海魚,這是爲什麼呢?難道,超過1.5公斤的大魚有毒不成?

食藥監發出提醒:吃深海魚小心這種毒素

老虎斑、東星斑還有鰻魚,這些都是我們老廣,平時餐桌上的常客了,不過你可能不知道,這些魚可能感染了一種致命的毒素,叫做雪卡毒素。珠海陸續有十幾個人,食用了野生海鰻後,相繼出現了上吐下瀉的情況,經醫生診斷髮現,他們其實就是感染了雪卡毒素。

據食品營養專家介紹,雪卡毒素一般來自於一些海藻的藻類,魚吃了有毒的藻類,雪卡病毒就會在魚體內積累,濃度也會越來越高,這個毒素對魚是沒有影響的,但是人吃了有毒素的魚就會中毒。

毒素主要分佈在內臟、魚頭和生殖器官

有研究發現,體積越大的魚類,體內聚集的毒素也就越多,主要分佈於內臟、魚頭和生殖器官。被雪卡毒素污染的魚類在感官、嗅覺和味覺上均無明顯異常,加熱或冷凍都不能破壞它的毒性。

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400多種魚類可能會積蓄雪卡病毒,而且它的毒性非常強,甚至比河豚毒素還要強100倍,毒性較高時,食用有毒的魚肉200克就能致死。

儘量吃1.5公斤以下的魚且不宜過多

對此,專家建議儘量選擇1.5公斤以下的魚,同時吃魚的時候應將魚頭、內臟之類毒素含量比較高的部位去除掉。

相關專家也表示,目前對於雪卡毒素來說,並沒有特效藥,如果一旦出現了手腳麻痹,噁心嘔吐等症狀,則應該及時就醫,並且告知醫生自己曾食用過深海魚類。

常吃的深海魚有哪些

根據海魚生活的區域可分爲淺海魚類和深海魚類。

淺海海魚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帶魚、大黃魚、小黃魚了。

別吃1.5公斤以上的深海魚 有毒!

帶魚廣泛分佈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沿岸。

帶魚對於病後身體虛弱和產後乳汁不足的女性有着很好的滋補作用。

中醫認爲帶魚還有很強的養肝、暖胃、補氣和排毒的功效。

大黃魚肉比較鮮嫩,刺也比較的少吃起來也比較的,營養也比較的高,它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大黃魚渾身都是寶,魚膽可以清熱解毒,魚鰾還可以補氣止血、健脾潤肺。

這裏要說明一下,由於大黃魚和小黃魚長相很相近,很多人以爲個大的叫大黃魚,個小的叫小黃魚,這是錯誤的。

大黃魚和小黃魚並不是同一種魚,小黃魚的魚鱗比大黃魚的要大,尾部較大黃魚要小許多。

最常見的深海海魚,在餐館裏最常見的就要是石斑魚了,石斑魚的種類也比較的多,長相差異大,但是肉質鮮美,價格也比較昂貴,也比較沉重。

除此之外,常見的深海魚還有多寶魚、大蘇眉、小蘇眉等,多寶魚雖然長相不起眼,但遊起來就像一隻翩翩起舞的大蝴蝶,美麗異常。

別吃1.5公斤以上的深海魚 有毒! 第2張

而小蘇眉由於產量極低,所以身價不菲,絕對稱得上是海魚中的貴族了,少說也要七、八百元一斤。

淺海海魚比之絕對是價格低廉、經濟實惠。

常吃深海魚的危害有哪些

遠洋深海魚含汞量相對較高

根據醫師的說法,某些深海魚因爲含汞量特高,即使只是每週吃兩次,長期下來,也可能使體內汞含量過高,而出現神經疾病的徵兆,讓記憶力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現象。

一個明顯的案例是,有名男性常吃鮪魚和智利海鱸魚,因長期爲心律不整的毛病所苦,在檢查後,發現其體內的含汞量是危險值的兩倍。

另外一位則是每週吃2次鮪魚,其餘海鮮都不吃,卻出現掉髮、不自覺地顫抖、記憶衰退等情形,檢驗結果發現,體內汞含量是危險值的6倍。

有個小孩從3歲就吃鮪魚和鯖魚,因行爲過動、極度無法專心,檢驗後發現,汞含量已超過危險值的15倍,…類似這樣的案例仍不斷出現中。

嗜吃深海魚讓汞中毒的機會大增

爲什麼吃魚造成汞中毒的事件,到今日才紛紛出現,之前卻似乎都沒有聽說呢?

醫師說,這是因爲現在喜歡吃魚的人遠遠多過從前,而且過去常吃的都是近海魚類,如烏魚、比目魚等,現在常吃的則是遠洋大魚,如鮪魚、鮭魚、旗魚、智利海鱸魚、大比目魚。

別吃1.5公斤以上的深海魚 有毒! 第3張

海洋大學的蕭泉源教授也證實,遠洋魚類因爲體型較大,位於食物鏈的上方,所以如果下層生物體中,不斷累積汞,當然大魚體內的汞含量更高了,人再吃下大魚,就非常有可能汞中毒。喜歡吃魚的你實在應該小心!

體內累積汞心臟病的機率呈倍數成長

通常汞中毒的人,常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無端的憂慮、失去方向感、易怒暴躁、頭痛、身體不自主的顫抖、手腳容易麻痹沒感覺或出現刺痛感、頭髮稀疏、容易掉髮、關節疼痛、口齒不清等症狀,嚴重的更導致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等。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