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抑鬱症侵蝕全球3.5億人 日本有個“5月病”

抑鬱症侵蝕全球3.5億人 日本有個“5月病”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9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走到哪兒都如同背後拖着一個重重的錨。”美國喜劇明星羅賓·威廉姆斯之死,讓抑鬱症這個藏在桌下的話題再一次成爲輿論焦點。有媒體稱,在演藝圈,患有抑鬱症的明星名單其實“很長”。但抑鬱症不侷限於一個小圈子,它覆蓋了各類羣體;也不侷限於某個國家,而是覆蓋全球——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儘管與遺傳有關,抑鬱症也稱得上是一種“時代病”,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壓力密切相關。不少人認爲精神疾病是意志力薄弱的體現,抑鬱症也因此蒙上“恥辱”之名。事實上,抑鬱症並非罪過,它已成爲一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憂傷的小丑”

美國影星羅賓·威廉姆斯11日身亡後,他的媒體代表說,這位將歡笑帶到世界各地的影星患有嚴重抑鬱。威廉姆斯的抑鬱通常被稱爲躁鬱症,其主要特徵爲患者不斷經歷狂躁與抑鬱兩種相反的極端情緒狀態,躁時極樂、多動,無法入眠;鬱時悲傷、無助,無法自拔,即使對自己喜愛做的事也無法提起興趣。

法新社19日稱,儘管美國電影界在努力提高僱員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威廉姆斯的死讓好萊塢再度面臨困擾其明星的難題。選擇終結自己生命或屈服於毒癮的明星名單很長,包括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希斯·萊傑、朱迪·加蘭和瑪麗蓮·夢露。也有人在同酒精、毒品以及抑鬱的鬥爭中倖存下來,比如林賽·羅韓。

很多名人都患有抑鬱症,如同好萊塢的傷疤。《廣告狂人》主演喬恩·漢姆曾透露父親去世後他一度抑鬱;歐文·威爾遜2007年曾自殺未遂;妮可·基德曼、凱瑟琳·澤塔·瓊斯等30多位好萊塢演員、音樂人有抑鬱經歷。“嘎嘎小姐”今年初接受《哈潑斯市場》雜誌採訪時稱,去年底她一度十分抑鬱,“深深的哀傷,走到哪兒都如同背後拖着一個重重的錨。”

喜劇演員中抑鬱很常見。切維·蔡斯在威廉姆斯去世後公開表示自己也患有抑鬱。在好萊塢“笑工廠”,抑鬱在喜劇演員中如此常見,以至於俱樂部專門設有一個辦公室,內有長沙發,方便治療師爲演員提供心理治療。

“爲什麼喜劇演員易患抑鬱症?”英國廣播公司稱,英國喜劇演員託尼·漢考克服藥自殺身亡,另一位喜劇演員斯派克·米利甘患有重度抑鬱症,他曾出版一本書,取名《抑鬱與如何戰勝抑鬱》。英國許多喜劇演員都曾談到過他們經歷的內心痛苦。今年年初,牛津大學一項針對喜劇演員的研究發現,他們的性格中通常有衝突的一面,在外向、瘋狂、衝動的同時也有內向、抑鬱的特性。研究者戈登·克拉裏奇認爲,人們常說的“憂傷的小丑”確有依據,對有的諧星來說,演出搞笑只是面具,是對內心深藏的壓抑、害羞或缺少安全感的自我療治。

抑鬱症侵蝕全球3.5億人 日本有個“5月病”

“五月病”

世界衛生組織稱,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患。全球範圍內,共有超過3.5億人患有抑鬱症,遍佈各個年齡段。抑鬱症的表現爲悲傷、失去樂趣、無精打采、迴避社交,有的還有自殺念頭。有專業機構稱,重度抑鬱症患者自殺的概率比普通人大20倍。

“抑鬱症絕非小病”,美國19歲青年凱文·布里爾講述自己的切身感受,“你不能將其一舉擊潰,使它永遠不再回來。它與你如影隨形,時時刻刻籠罩着你。它是你踢不走的室友,它是你不能置若罔聞的聲音,它是你似乎無力逃脫的感受。最令人恐懼的是,經過一段時間,你將會對它麻木不仁。”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自殺是導致美國人死亡的第10大殺手,而許多自殺源自抑鬱。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稱,美國有570萬成年人患有抑鬱症,2013年,美國有2500萬人有過抑鬱經歷。最新研究還顯示,男女抑鬱機率相當,而男性抑鬱患者自殺率是女性的4倍。此外,失業者和新近離婚者容易抑鬱;45-64歲人羣易抑鬱;1/10的女性產後會患抑鬱症。

英國也是抑鬱症發病率較高的國家。根據英國心理慈善機構以及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等機構早前在全國範圍內聯合進行的調查,在英國等歐洲國家,抑鬱症從上世紀中後期開始越來越普遍,患者大多表現出情緒壓抑、悲觀、自責,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英國《每日郵報》曾刊文稱,現實的壓力讓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在近些年感到“不幸福”。據報道,倫敦大學的社會學者普朗和他的同事從1985年開始,對1萬名不同背景的個人進行跟蹤調查。他們認爲,英國35歲以下的人羣普遍存在無安全感、壓力大以及生活目標不明確的通病,進而產生抑鬱情緒。

在以自殺聞名的日本,十多年來,每年有3萬多人自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抑鬱症患者。每年5月,日本抑鬱症患者會突然增多,通常叫做“5月病”。這是因爲每年4月是新年度的開始,很多年輕人走上工作崗位時極其惶恐,工作一個多月就出現抑鬱症狀。

韓國的自殺問題特別是藝人自殺也讓人印象深刻。“作爲小說《我有權摧毀我自己》的作者,經常有人問我韓國的自殺率爲何這麼高”,《紐約時報》今年4月刊登韓國作家金英夏的文章稱,“1995年當我開始寫這本小說時,韓國的自殺率遠低於工業化國家。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韓國的自殺率激增,此後逐漸惡化並連續8年位列工業化國家榜首;2012年,14160名韓國人自殺,日均39人,是2000年的2.19倍”。

韓國翰林大學研究發現,約6成試圖自殺者正遭受抑鬱症影響。對老年人而言,原因在於傳統家庭的破裂和經濟狀況不佳;在年輕人中,“高考”壓力難逃其咎;中年人則擔心經濟不確定性。無論年齡如何,太多韓國人將自殺視爲逃避現代生活壓力的“切實途徑”。

英國《經濟學家》今年6月的一篇報道稱,19世紀法國社會學家、《自殺論》作者杜爾凱姆曾提出一個理論,即城市化、現代化和社會經濟進步導致社會疏離感加劇和自殺率上升。該理論已得到某些更富裕發達國家數據的支撐。

抑鬱症侵蝕全球3.5億人 日本有個“5月病” 第2張

“拯救恆河”,“關注抑鬱”

一名主任醫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雖然同遺傳因素直接相關,抑鬱症也可稱作“時代病”、“現代社會病”,因爲它講究環境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像北歐抑鬱症發病率就較高,特別是黑天比較多、日照比較少時就容易導致發病,而現代社會節奏快,各種壓力比如工作、失業、家庭問題等都會引起焦慮、抑鬱。不僅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

2011年,一則由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抑鬱症統計數據震驚印度,因爲竟然有近36%的印度人“抑鬱”,居受調查的18個國家和地區之首。印度各界當即予以否認。儘管如此,從那時起,印度各界開始正視本國民衆的精神健康問題。

近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印度頻道一直在滾動播出兩則公益廣告,一個是“拯救恆河”,另一個是“關注抑鬱”。印度國家犯罪調查中心數據顯示,印度2012年有約13.5萬人自殺,其中1/3源自嚴重的精神疾病。“未被察覺的抑鬱者正在增多”,《印度時報》稱。報道援引一位印度心理醫生的話說,“患者從高中生到老年人都有,但平均年齡已降至31歲,過度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是引起他們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孟買心理危機干預中心指導托馬斯分析稱,失業、對現有經濟狀況不滿以及夫妻不和是印度抑鬱人羣增加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最近15到20年間,印度社會發生巨大變化,與印度人原有的價值觀產生激烈碰撞,引發不少心理問題。

印度社會問題研究所專家莎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印度抑鬱人羣年輕化與失業問題密不可分,目前30歲以下年輕人佔印度人口近40%,而這一年齡段失業率高達30%,他們中近7成接受過中高等教育,這些人嚮往城市生活但又無力負擔,一部分人向社會發泄不滿,還有不少人轉向自我封閉成爲抑鬱一員。

中國同樣是抑鬱症重災區。據國內媒體報道,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鬱症。不過,有業內人士告訴《環球時報》,中國抑鬱症患者人數及發病率很難準確統計,因爲沒有進行過此類專項調查,農村很多人也不會配合調查。

英國《衛報》稱,儘管中國尚未公佈有關精神疾病的官方數據,但大多數證據表明其抑鬱症患者比例在上升。當代中國人面臨很大精神壓力,隨着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許多人感覺買房、成家和養家都是艱鉅任務。調研公司“研究和市場”估計,中國抑鬱症患者或已超過3000萬。

抑鬱症侵蝕全球3.5億人 日本有個“5月病” 第3張

承認抑鬱不是恥辱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許多自殺都是尚未診斷或未經治療的抑鬱症所致,這種抑鬱症通常被酗酒和吸毒等惡習所掩蓋。”美國“theadvertiser”網站稱,“未經治療的抑鬱症是導致自殺的首要原因。很多人仍然認爲,承認自己有情緒化或精神問題是一種恥辱。”

一些傳統觀點認爲,患精神疾病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很多人特別是男性不願承認自己抑鬱,更有大量患者會因害怕被別人當作“懦夫”而不願求醫。

2012年南京某女大學生自殺的消息,曾引發媒體紛紛報道,並使中國民衆增進對抑鬱症的瞭解。美國“tealeafnation”網站刊文稱,即便如此,中國人對抑鬱症仍存在許多誤解,甚至有人斥之爲受西方影響而變得無所事事的懶惰所致。有報道稱,在韓國,太多人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已經過時,想要接受治療不是易事,社會觀念拒絕心理治療。

“威廉姆斯的悲劇讓我們知道抑鬱症不是源於意志薄弱或性格缺陷,它是一種腦部失調”,精神病專家哈利·克勞夫特說。美國媒體和心理專家認爲,威廉姆斯的自殺應該成爲一個轉折點,美國應該展開有關精神健康的討論,讓公衆瞭解抑鬱症的徵兆和症狀。

不少專家認爲,通過心理諮詢以及藥物,抑鬱症是可治療的。前文提到的協和醫院主任醫師也表示,抑鬱症不難治,治癒率高達七八成。他建議,通常心情不好超過兩三週就應該去綜合醫院看一下。“不幸的是,很多人只是在重度抑鬱時才求助,對有的人來說爲時已晚”,美國芒特西奈醫院的醫師達恩·約瑟費思庫說。

抑鬱症侵蝕全球3.5億人 日本有個“5月病” 第4張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