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女性職業壓力與健康保健新動態

女性職業壓力與健康保健新動態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9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丁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教授,主任醫師。

女性職業壓力與健康保健新動態

一、概述

職業婦女保健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隨着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婦女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也面臨着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估計:到2000年在世界範圍內就業婦女達9億人,佔勞動力總數的34.5%。在我國,女職工人數每年約增加100餘萬人,目前已佔職工總數的52%。因此,保護職業婦女在職業活動中的安全與健康已成爲維護婦女合法權益,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而在當今時代,研究與探討職業女性所經歷的緊張因素及對健康的影響更顯得重要和必要。

關於職業壓力的問題在世界範圍內愈來愈受到重視。1994年日本工業衛生年度報告顯示典型的職業中毒病人逐漸減少,而由不良工作方式所致疾病的人數逐漸增多。這些原因所引起的缺勤率男性爲62.9%,女性爲72.5%。在英國,每年因工作壓力所導致的冠心病死亡者約18萬,每年所造成的工作日損失爲7000萬天;所有因病缺勤的30%~40%是由於心理和情緒失調所致,每年所造成的工作日損失爲4000萬天。在美國,自從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於70年代初確認首例壓力性殘疾以來,目前每年因精神損害的壓力相關性賠償高達3000例以上。

職業壓力因素同身心性疾病的死亡率的因果關係,環節很多,複雜而且相互聯繫,在瑞典,根據國家衛生與福利局公佈的資料:

--每3個成年人中便有1個人身體不適,睡眠障礙、疲憊、沮喪或焦慮。

--每7個工作人員中有1個在一天工作結束時精神上疲憊不堪。

--每2個男性中有1個、每4個女性中有3個從出生到60歲之間

在一個或多個時期內自述患有精神上的代償失調(崩潰)。

--每10個男性中有1個存在有與酒精有關的問題。

--在830萬人口中,每年有2000人自殺,20000人企圖自殺。

綜合這些數字,也就意味着在大約1/3或1/4的瑞典人的生活中,身體不適,焦慮,疲憊或沮喪已經是司空見慣。

美國精神衛生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認爲,美國的精神衛生問題與工作壓力及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密切相關,例如得不到憐憫的貧困,失業、以及種族、性別和年齡的歧視等。如患有持續有害的精神衛生問題的兒童佔5%~15%。酒精的濫用也是一個主要的社會性生理性及精神性健康問題,據估計全國每年爲此耗資400億美元以上。將近15%的人羣某個時期需要提供精神衛生的服務,而且具有輕度到中度的抑鬱,焦慮以及其他情感性精神病的人估計達25%。

來自歐洲國家的報告也同樣是這樣,報告普遍認爲:

--職業人羣中生理和心理反應的總體水平增高。

--經受壓力的總量增加。

--具有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所經歷的壓力類型大不一樣。

--年輕人中主訴具有精神病性質的症狀正在增加。

已經有人指出整個就業人羣將近一半在他們工作中是不愉快的。多達90%的人在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與他們生活目標關係不大的工作。看過精神病醫生的職業人士中間大約有75%的人有歸因於缺少工作滿意感的經歷。在日本,人們對過勞死的現象的關心日益增加(YamazakiSakano,1991)。從1987年到1989年間日本已有1800例報告患者,這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Kawahito,1990)。過勞死被定義爲“被迫持續進行的單調的心理上不愉快的工作,它打亂了工作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節律,導致體內疲勞和過勞慢性症狀的蓄積,伴隨原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症的惡化,最後導致致命性崩潰的一種狀態”(Uehata等,引自Kawahito,1990:8)。這種疾患主要發生在日本的中年男性當中,他們工作時間嚴重超長,最後因過度衰竭引發心血管疾患造成最後的過勞死亡。在我國,據餘善法等的調查,某些職業人羣因工作壓力所致的精神衛生不良率也在20%以上。

在對北京10000名25-45歲的城市職業已婚婦女調查顯示,有80.75%的女性認爲壓力很大。由於社會競爭、婚姻問題、經濟壓力等種種原因,城市已婚職業女性面臨着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使其在生理、心理上不堪負重。其特點是:①城市職業女性的體力勞動強度和時間比過去小,但精神壓力明顯加大。②59.6%的被調查者表示,她們是家庭成員健康的主要維護者,但對自已健康總是的關注程度排在老人、孩子之後,表現出對自身健康的忽略。③城市環境喧鬧,住房擁擠,加之作爲女兒、妻子、母親、僱員等角色的矛盾與衝突長期存在,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普遍處於“亞健康狀態”。

二、壓力的概念及影響力

1、壓力的概念:綜合當代科學文獻所提出的定義,壓力至少有3種含義:第一,壓力指那些使人感到壓力的事件或環境刺激。第二,壓力指的是一種主觀反映,是壓力或喚醒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第三,壓力也可能是人體對需要或傷害侵入的一種心理反應。在感受壓力的過程中,一般可有下列情況的發生,繼而導致疾病:

腦——壓力可能激發如焦慮及沮喪等行爲及情緒上的問題。

頭髮——壓力可致斑禿等禿髮症。

嘴——壓力會造成口腔潰瘍和口腔扁平苔癬等口腔疾病。

肺——在壓力情況下,哮喘患者的病情常會惡化。

心——在壓力或之後不久,常會出現心絞痛、心律紊亂症狀。

肌肉——人在壓力狀態下,各種輕微的肌肉震顫現象及“神經質”現象會變得更明顯。

消化道——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及過敏結腸炎等消化道疾病,有的是由於壓力所造成的,有的會由於壓力而更加惡化。

生殖器官——人體此部分與壓力有關聯的問題包括月經紊亂(如月經週期紊亂)男性的陽萎、早泄等。

膀胱——許多人的膀胱在壓力狀態下的反應是“尿意頻繁”。

皮膚——有些人在壓力狀態下,會發生溼疹及牛皮癬等皮膚病。

2、工作壓力可產生以下三個消極個人後果:心理症狀、生理症狀、行爲症狀。

(1)心理症狀:心理失調與工作條件有重要的關係。下面列出了不同職業產生的工作壓力的典型結果:焦慮、壓力、迷惑和急躁;疲勞感、生氣、憎惡;情緒過敏和反應過敏;感情壓抑;交流的效果降低;退縮和憂鬱;孤獨感和疏遠感;厭煩和工作不滿情緒;精神疲勞和低智能工作;注意力分散;缺乏自發性和創造性;自信心不足。

(2)生理症狀:心率加快,血壓增高;腎上腺激素和去甲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加;腸胃失調,如潰瘍;身體受傷;身體疲勞;死亡;心臟疾病;呼吸問題;汗流量問題;皮膚功能失調;頭痛;癌症;肌肉壓力;睡眠不好。

(3)行爲症狀:拖延和避免工作;表現和生產能力降低;酗酒和吸毒人口增加;工作完全破壞;去醫院次數增加;爲了逃避,飲食過度,導致肥胖;由於膽怯,吃得少,可能伴隨着抑鬱;沒胃口,痩得快;冒險行爲增加,包括不顧後果的駕車和賭博;侵犯別人,破壞公共財產,偷竊;與家庭和朋友的關係惡化;自殺和試圖自殺。

三、壓力的生理學機制

坎農(1932)對壓力提出了“反抗或逃避”的生理學變化模式的概念,用於解釋身體是如何對付來自社會情境的壓力的。當一個人感受到壓力恐懼或者焦慮時,他的身體將發生生理學的變化,爲付出更多的努力或應對可能發生的傷害做準備。最初的生理學變化包括植物神經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變化,植物神經系統控制心率、血壓和胃腸功能,這些過程是自主發生的,不受中樞神經系統的命令性控制。它的壓力和鬆馳之間保持精細的平衡並主要由位於中腦腹側的下丘腦來激活。植物性神經系統分爲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系統,當沒有緊急情況時,副交感經系統興奮,調節人體的植物性活動過程,如肝糖元的儲存,遇強光瞳孔收縮,心率下降。當出現緊急情況時,由交感神經控制人體的植物性活動過程,提高心率,從而使血流能較快流向執行防禦任務的器官和肌肉,交感神經興奮還會抑鬱腸功能,擴大瞳孔使視覺更清晰。

除植物神經系統之外,內分泌腺也在身體對壓力的生理學反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神經內分泌系統包括腎上腺、腦垂體、胰島和性腺,因爲這些腺體不存在向特定的腺體輸送自身分泌的激素的管道,所以將其直接釋放到血液中發揮作用。對壓力狀況起反應的主要腺體是腎上腺和腦垂體,腎上腺在下丘腦的控制下分泌兩種激素,一種是腎上腺素,另一種是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可以促使心率加快,使血液分佈到心臟、肺、中樞神經系統和四肢;它還有凝血作用,在受傷的情況下儘量減少血液的流失。去甲腎上腺素可以升高血壓,配合腎上腺素調節血液中脂肪酸的含量,爲機體提供能量。腦垂體的功能接受下丘腦的刺激,分泌出能夠增加其他腺體分泌的激素。

最初很多醫學科學家都認爲只有腎上腺參與了壓力反應;但1936年漢斯?塞利(HansSelye)證明了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存在,它對機體的代謝有着相當重要的作用。塞利(1956)創立了被稱爲一般適應性綜合症狀理論,他認爲最初的壓力和驚恐反應階段過去之後,就出現了第二階段即抗拒階段,此時以腦垂體前區和腎上腺皮質活動的增加爲主,如果壓力持續不能消除,腦垂體和腎上腺防禦耗竭,機體的生理反應就會到達第三階段—衰竭階段。目前人們認爲,參與了壓力反應的不僅是腦垂體和腎上腺,還包括整個內分泌系統。在急性刺激下,各種腺體的激素分泌都增加;安靜狀態下,所有的分泌都減少。

四、壓力與內分泌系統及心身疾病的關係

壓力通過中樞神經系統(CNS)對各內分泌腺發生着巨大的影響,並經由後者影響着心身健康,甚或促成心身病症。

(1)心理壓力-CNS-CRF-ACTH-腎上腺皮質系統:腎上腺皮質受控於腺垂體(前葉)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後者又受控於丘腦下部的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CRF)。ACTH和皮質醇的分泌有晝夜節律,上午6-7點時分泌量最大。心理壓力時會激活此係統,引起皮質醇的大量分泌。此外,抑鬱症、躁狂症、強迫症、情感分裂患者可伴有皮質醇大量分泌,這是心理壓力引起高血壓、糖尿病機制之一。

(2)心理壓力-CNS-GNRH-性激素系統:垂體的卵泡剌激素(FSH)剌激卵泡或精子的生成,垂體的黃體生成素(LH)則剌激雌性激素或睾酮的生成和分泌。下丘腦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則控制、剌激FSH和LH的分泌。它們共同調節着性功能、青春發育、月經和生殖功能。壓力、焦慮通過CNS,可引起月經紊亂、不孕、性功能低下,這是臨牀十分常見的情況。

(3)心理壓力-CNS-TRH-TSH-甲狀腺系統: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T3、T4)是受垂體的促甲狀腺素(TSH)所控制的,後者又受下丘腦的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TRH)的控制。心理壓力可通過TRH、TSH的改變引起T3、T4的大量分泌。持續壓力可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機制便在於此。

(4)心理壓力-CNS-GHRH、GHRIH-生長激素(GH)系統:壓力時通過下丘腦對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和生長激素釋放抑制激素(GHRIH)的調節,可引起GH大量分泌。GH可增強人的代謝功能及適應環境的能力。

(5)心理壓力-CNS垂體後葉軸:垂體後葉分泌的加壓-抗利尿激素是壓力性激素,可增強人體在心理壓力下的注意力、警覺性、記憶力和學習能力。

(6)心理壓力-CNS-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心理壓力激活本系統,大量腎上腺素分泌進入血液,這是引起高血壓、心腦血管病、心肌梗死的主要機制之一。

(7)心理壓力-RAA系統:心理壓力通過CNS-交感神經系統激活腎素(R)、血管壓力素(A)和醛固酮(A)系統,從而引起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心身疾病。

(8)心理壓力-胰島系統:壓力、焦慮、憤怒等通過激活交感神經系統,抑制胰島素釋放,並可促使糖尿病的產生。

五、壓力與女性生殖系統心身疾病

1.原發性痛經:

人格因素:人格因素影響疼痛的表達,具有不同人格類型的人對月經、疼痛的理解不同,因此其痛經症狀及嚴重程度也有所不同。25歲的女性有42%有痛經,5%痛經較嚴重以至影響日常活動。15歲的痛經少女更加缺乏自信與自尊,而25歲痛經者較非痛經者成就動機高,進取心強。而且痛經婦女較非痛經婦女更具有傳統的女性氣質。

情緒因素:抑鬱和焦慮是原發性痛經研究最多的兩個情緒因素。抑鬱和焦慮等情緒因素影響痛覺表達。

社會因素:包括年齡、文化程度、種族、婚姻狀況、經濟收入、吸菸、飲酒、運動等都可能與痛經有關。

原發性痛經是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經前期緊張綜合徵:

經前期緊張綜合徵是指婦女在月經前期出現生理、精神以及行爲方面的改變,嚴重者影響生活和工作,常於月經來臨之前的10天左右發病。

人格情緒因素:經前期緊張綜合徵患者常常情緒不穩定,有神經質、內向、抑鬱焦慮、急躁易怒、自我評價過低、適應能力不良、甚至自殺等心理學特點。具有比較脆弱的人格特點的婦女,對適應環境的變化常存在較大困難並易產生焦慮威脅感。

社會因素:經前期緊張綜合徵患者常因家庭不和睦、工作緊張或不順心而激發。Coyne認爲,當人們在社會環境中的支持、舒適感消失後,以及已獲得的價值觀破滅後,容易產生抑鬱。

3.圍絕經期精神障礙:

女性從出生到衰老,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婦女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生殖器官開始萎縮向衰退過渡的時期爲女性更年期。

絕經時各種抑鬱症狀增加可由社會心理因素解釋,如與性角色、婚姻狀況、子女問題、工作環境、社會經濟地位相關的壓力及失去親人的痛苦等,而不單純是生物因素。

4.產後抑鬱症:

與產後抑鬱症發病有關的社會心理因素:許多研究認爲,在疾病發生前的某些因素在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中,比疾病本身對病人的影響更爲重要,這些影響包括生物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等。

產後抑鬱症是由於婦女對成爲一個母親而產生一系列緊張感不能適應所致。這些緊張的應激源來自經濟、婚姻關係、社會和重大的生理變化以及新角色的心理需要等,無論對初產婦或經產婦均如此。詳細內容包括額外經濟負擔,睡眠剝奪,工作量增大,責任增加,孤獨感、被迫學習新的生活技能、虛弱感、不能預料的各種工作任務,長時間勞累,得不到丈夫的足夠支持,母親倖福感的不真實或對自已要成爲一名好母親期望過高等。

5.慢性盆腔疼痛:

慢性盆腔疼痛是婦科常見症狀之一,一些病人可以找到諸如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器質性原因,但許多人僅有微小病理變化或器質性變化,對於這類病人可以從社會-心理方面得到一些解釋。慢性盆腔疼痛和情緒障礙、人格障礙等有關。

與慢性盆腔疼痛有關的社會、心理因素:研究發現慢性盆腔疼痛可能是情緒障礙,如抑鬱、焦慮、人格障礙及無明顯病理變化及創傷性性經歷等造成。

Reiter等對106名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研究發現,48%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有創傷性性經歷(包括性搔擾、亂倫或強姦等),而對照92人中僅有6.5%具有該經歷。研究認爲慢性盆腔疼痛患者性功能障礙發生率高於對照組,臨牀實踐也表明,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婚姻不幸福和性功能障礙,尤其是性交疼痛發生率高。

6.不育症:

人格特徵:國外對不育症患者的人格特徵沒有專門報道,僅在一些心理測試的文獻中涉及到這個問題。Wright(1991)認爲不育症患者的心理反應不同與其各自的人格發育有關。Barbara(1990)等提出不育男女都有人際關係疏遠、焦慮的人格缺陷。張佔英等(2000)對不育症患者及健康對照人羣進行Eysenk個性問卷調查發現,男女不育症患者內外傾向分低於對照組,神經質分高於對照組。說明與同性別健康人羣相比,不育症患者偏於內向,情緒不夠穩定、易怒、緊張。不育與人格特徵的因果關係目前不清楚。

不育症患者的壓力問題:國內外研究發現不育症患者表現出明顯的煩惱憂傷、焦慮壓抑。Domar等對不育症婦女和健康女子進行對照研究顯示,不育症婦女的抑鬱評分顯著高於對照組。張佔英等(2000年)的研究顯示不育症患者心理健康狀況明顯低於對照組,男性的軀體化,焦慮明顯;女性的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精神病理性明顯。

曠工8.3外交人員4.8警察7.7農民4.7飛機駕駛7.5獸醫4.4建築工人7.5公務人員4.3記者7.5會計師4.3廣告公司主管7.3工程師4.3牙醫7.3美髮師4.3演員7.2祕書4.3政治人物7.0律師4.3醫生6.8藝術家4.0稅務人員6.8建築師4.0電影製片6.5驗光師4.0護士/助產士6.5企劃人員4.0消防人員6.3郵差4.0流行樂手6.2統計人員3.8教師6.0實驗技術人員3.7人事主管6.0銀行人員3.7社工人員5.8電腦操作員3.7經理5.8語言學者3.7(機構)發言人5.8美容師3.5職業足球員5.8天文學家3.3推銷員/助理5.7博物館工作人員2.0股票經紀人5.5心理醫師5.2公車駕駛5.4出版商5.0

六、女性職業壓力研究案例

北京市婦幼保健院對519例職業女性所面臨的職業壓力運用較高信度與效度的問卷進行了多因分析研究。

結果顯示:職業女性總的工作不滿意感發生率爲17.9%,醫生爲24.2%,企管人員爲21.2%,銀行及商業人員爲18.4%,教師爲11.8%。通過多元逐步迴歸的分析,證實職業女性較爲突出的壓力因素爲:角色衝突、工作衝突、角色模糊、工作危險、工作心理控制源、工作自主性、工作期望等,這些因素與心理健康感、抑鬱症狀的發生,工作滿意感的獲得密切相關併產生不利的影響。

七、職業女性壓力與保健措施的探討

國際勞動組織已把職業壓力、飲酒、毒品濫用、暴力及AIDS作爲一個工作中的心理與社會問題進行綜合考慮。實施項目:英文簡稱爲“SOLVE”()。通過該項目的活動使理論概念成爲政策,並把政策在國家或企業水平上變爲行動,付諸實施。

我國目前在職業女性壓力研究方面尚沒有形成有系統、有規模的學科,理論研究與科學調研的資料較少。因此,這一領域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目前,部分學者較爲一致的觀點是:預防職業女性壓力首先應探尋和明確壓力源,並從組織和個人兩個方面來採取預防措施。前者應設法消除壓力源,改進作業環境、工作內容和勞動安排,後者則設法增強對職業要求的適應能力,實施亞健康期的保健措施與健康促進。但無論從哪個方面干預,都需採取綜合性措施。

(一)監測與評估

一個人對工作能否適應,通常是指他在特定的條件下對特定的工作是否適應。在評價一個人對工作的適應性時,應考慮到職業人士須在不損害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完成工作任務,併爲個人、企業和國家的共同利益充分發揮自已的能力。爲此,應對職業人士與其工作環境間在體力、腦力、社會和經濟多方面的適應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或監測,並評估作業者與工作環境間的適應情況,查明其職業性壓力的壓力源。在此基礎上,針對壓力源建立作業者與管理者直接對話的有效途徑,採取同時兼顧醫學、保健學、社會心理學和技術或經濟需要的綜合措施,使工作崗位基本與作業者相互適應。

(二)立法措施

即從立法上明確生產技術、勞動組織、工作時間(包括倒班)和工資制度都應有利於促進生產,並應避免對作業者產生心理和生理的負面影響;在工作中保證作業人員瞭解生產要求和有機會獲得職業安全衛生的信息,並有自主決定發揮和保持其技術的機會;允許職業人士參與生產計劃和民主管理等。

(三)組織措施

促進組織管理機構創造人與環境一個較好的適應關係,在工作方式和勞動組織結構的設計和安排上符合衛生學的要求,並應儘可能滿足作業者的心理需求,如作業者對完成工作的意義的認識,工作的自主性和責任感,生產過程中發揮技能的條件和提高知識,和上級管理者的對話以及與其他作業者的合作交往的機會等。

(四)培訓與教育

人的先天和後天的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爲了增強作業者與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可先借助能力測試、工作分析,瞭解作業者的能力差距,針對需要進行職業指導或就業技術培訓,幫助其克服物質、精神和社會上的困難和障礙,鼓勵作業者自已身邊的環境,創造條件改善人與環境的協調性。

(五)健康促進

世界衛生組織賦予健康的定義爲“健康乃是一種身體、精神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殘疾”。爲此,在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同時,建立健康的工作場所及工作環境,採取措施促進精神健康,增強職業女性抗禦職業性壓力的能力。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