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大辭典 > 穴位養生 > 如何通過艾灸來去溼

如何通過艾灸來去溼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進入春季,氣溫漸漸上升,在這個時候很多人由於受到潮溼的環境導致體內溼氣過重。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其實可以通過艾灸的方法來有效去溼,艾灸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好處,而且去溼效果還非常的好。今天小編就來教你春天如何通過艾灸來去溼,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通過艾灸來去溼

當我們人體的正氣出現不足或者人體的免疫力下降的時候,就會導致各種致病因素,並且侵犯人體導致疾病。而溼邪通常有兩種,一是外溼,一是內溼。外溼多因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處潮溼所致;內溼則多由過度嗜酒或過食生冷,以致寒溼內侵脾陽失運,溼自內生。

總之無論哪種溼邪,都會使人出現食慾不振、腹滿腹脹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同時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發睏、不想飲水等一系列"溼濁內盛"症狀。遇上陰雨連綿的回南天,人們長期處於過度潮溼的環境中,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溼邪入體而引發溼症。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有溼?

1、頭部沉重四肢乏:溼性重濁,其特點就是沉重,失眠,記憶力下降,易怒,煩燥。

2、當你的口中如果出現發黏舌苔膩的感覺時候:感受溼邪,其實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口中發黏了。

3、胸腹脹滿小便不暢:溼爲陰邪易滯留臟腑,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脾胃功能失常。溼邪停於下焦,則小便短少而不舒暢。

4、下肢浮腫便溏瀉:常表現爲下肢浮腫,朝輕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滯,便完後感覺不爽。

5、腳縫癢,起水泡甚至潰爛。

艾灸祛溼簡單又方便

艾灸的作用有很多,在生活中適時的艾灸能夠達到開鬱、祛溼的作用,而且還能補陽氣,因此特別適合春季養生,經常艾灸可以讓您輕鬆避免春季常見疾病,度過睏乏的春天。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爲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爲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裏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溼。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艾灸的作用

局部刺激

艾灸療法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艾灸涌泉穴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係,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癒。

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藥理作用

灸療的用藥情況,雖比不得內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鍼灸在臨牀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