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曝光臺 > "好利來"月餅不合格,如何選購月餅及吃月餅注意事項

"好利來"月餅不合格,如何選購月餅及吃月餅注意事項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報道,國家食藥監管總局昨天公佈了2014年中秋節月餅的監督抽檢信息,北京好利來工貿有限公司生產的紅豆沙蓉月餅等27批次產品被檢出不合格。

"好利來"月餅不合格,如何選購月餅及吃月餅注意事項

食藥監管總局組織的中秋節月餅監督抽檢覆蓋了全國23個生產省份的374家生產企業,在商場、超市、農貿市場、批發市場等場所共抽檢了833批次樣品。其中,806批次檢驗合格,檢驗合格率是96.8%;27批次檢驗不合格,此次的抽檢共涉到了微生物、酸價、過氧化值、防腐劑、重金屬等30餘項檢驗項目,抽檢結果顯示,月餅質量安全總體穩定,沒有發現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等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等問題。

通過分析,這次監督抽檢主要發現這些問題,第一個是菌落總數超標,一共有10個批次樣品檢驗不合格。說明有的生產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衛生條件控制不嚴、貯存不當等問題。第二是防腐劑超標,有11個批次樣品檢驗不合格,說明有的生產企業存在超範圍、超限量食品添加劑行爲或原料本身存在問題。另外個別樣品酸價、過氧化值不合格,說明產品生活經營過程可能存在原料把關不嚴,過程嚴控不足,貯存條件不當等問題。

日前,食藥監管總局已經下發通知,部署各地加強中秋國慶節期間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強化中秋節期間月餅市場專項執法檢查。對於這一次的監督抽檢發現的不合格月餅,檢驗機構根據總局要求已經第一時間報告不合格產品生產經營所在地的省級食藥監管部門。已經責令相關的省級食藥監管部門按照法律法規,對不合格產品及其生產經營企業及時依法查處,嚴防不合格產品擴散。如果消費者發現被通報的不合格產品可以撥打12331熱線進行投訴舉報。

食藥監管總局還公佈了中秋節月餅安全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節日期間應當通過正規渠道選購月餅,適宜環境貯存,選擇正確的使用方式,注意平衡飲食等。

如何選購月餅以及吃月餅的注意事項

第一招:查。查產品的標籤及標誌。首先查看是否標明生產廠家的名稱、地址。還要細看生產日期、保質期,另外還要看是否標明產品執行標準、淨含量等。在選購月餅時,無論是購買盒裝月餅,還是散裝月餅,建議消費者去正規商場、超市或者廠家購買。

第二招:看。看形態、色澤、組織。質量好的月餅外形應完整豐滿、表面可略鼓,邊角分明,不凹底、不收縮,不露餡,不破裂。在購買月餅時,不要過度追求產品的新鮮度,不要以爲離生產日期越近就越好,甚至希望是當天生產的,像廣式月餅等品種,剛剛生產出來的偏硬,所以一般都應該有一個“返油期”纔會更好吃。

第三招:品。品滋味與口感。新鮮、用料純正的月餅應具有該品種的口感和風味,沒有異味。保鮮:低溫、陰涼、通風

月餅含有豐富的油脂和糖分,放置時間稍長會失去色、香、味,受熱受潮都極易發黴變質,易發生食物中毒。所以購買月餅後,要將月餅用包裝盒或用保鮮紙包好,存放在低溫、陰涼、通風的地方。

月餅的餅餡一般分爲軟硬兩種。軟餡中含水分較多,只能保存7-10天左右,而硬餡月餅則可保存1個月左右。如果氣溫超過30攝氏度,月餅存放不宜超過7天;在25攝氏度的氣溫環境下,杏仁、百果等餡心月餅可存放15天左右;豆沙、蓮蓉、棗泥等餡心月餅,存放時間則不宜超過10天;鮮肉、雞絲、火腿等餡心月餅,應隨買隨吃。月餅中含脂肪較多,存放時還應注意避光,以防油脂氧化酸敗。

月餅存放時,不宜與其他食品、雜物放在一起,以免串味,失去應有的口味和特色

一、先吃鹹後吃甜.如有甜、鹹兩種月餅,應按先鹹後甜的順序來品嚐,否則就吃不出味道來。

二、品嚐月餅伴茶水.月餅吃多了易膩,若配飲一杯淡茶(以花茶爲宜),邊吃邊飲,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三、吃月餅要適量.月餅中含糖量和油(油食品)脂較高,吃多了則會引起腸胃不適,尤其是老人、兒童(兒童食品)或腸胃功能較弱者,吃時更要注意,一定要適量。

四、要吃新鮮月餅.過節時人們往往一次買許多月餅,而月餅放置時間久易引起餡心變質,吃後容易發生食物中毒.因此,月餅最好隨買隨吃。

一般家庭過節時,所買月餅大都能到節日過後,甚至更長時間,爲了防止月餅的變質,對吃剩的月餅應妥善保存。

月餅的餅餡一般分爲軟硬兩種.軟餡中含水分較多,只能保存7到10天左右,而硬餡月餅則可保存1個月左右.對那些還未使用冰箱的家庭,月餅一般不宜存放在密封的容器內久藏,最好存放在竹籃裏,在上面加蓋一張乾淨紙,然後掛在通風陰涼的地方.盒裝月餅,應將盒蓋打開,使其通風.另外,因月餅中含脂肪較多,存放時還應注意避光,以防油脂氧化酸敗。

中秋月餅是應時食品,最宜現產、現銷和現買、現吃,不宜放過久,才能保持月餅的色、香、味和應有的特殊風味。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