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健康科普 > 龍骨的養生效果會有哪些

龍骨的養生效果會有哪些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3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龍骨的養生效果是非常的好的,看字大家肯定也會以爲是龍的骨頭呢,其實,這只是一種中藥的名字而已了。那你知道龍骨都有哪些功效嘛,龍骨的養生效果又有哪些,我們究竟該怎麼保養自己的身體,這些中藥的效果真的有這麼好嗎,下面就來看看,一起來學習一下有關龍骨的知識。

龍骨的功效與作用

其實龍骨的功效與作用很多的,但是具體的有什麼好處,我們還是要詳細瞭解一下的,並且怎麼服用也是要學會的,那就來看看龍骨到底是什麼吧。

龍骨爲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胳的化石,龍骨別名陸虎遺生、那伽骨、生龍骨、煅龍骨、五花龍骨、青化龍骨、花龍骨、白龍骨,龍骨有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的功效,有溼熱、實邪者忌服龍骨。

龍骨的養生效果會有哪些

藥名:龍骨。

別名:陸虎遺生、那伽骨、生龍骨、煅龍骨、五花龍骨、青化龍骨、花龍骨、白龍骨。

性味:甘澀;平;無毒。

歸經:入心經、肝經、腎經、大腸經。

功效: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

主治: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來源:龍骨爲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胳的化石。

龍骨與龍齒兩者功能相似,但龍齒無收溼瘡之能,偏重於收澀浮陽而重鎮客觀存在神;龍骨則偏於收澀固脫,特別是固澀下精氣之功較好。

龍骨與牡蠣:兩者功能相似,常相須爲用。龍骨入心以鎮心安神見長,但不能軟堅散結,其益陰作用也不及牡蠣,陰虛發熱者少用,牡蠣鹹以軟堅散結見長,爲治瘰癧痰核,脅下痞硬所常用。

龍骨安神潛陽宜生用,收斂固澀宜煅用。

龍骨是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的,並且可以安神養精的,很多人認爲龍骨是我們常見的牡蠣非常相似,其實是不一樣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多差別的,那就來看看龍骨的作用是什麼吧。

一、鎮靜安神的功效

龍骨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龍骨味甘補益,微寒清熱,甘寒化陰養陰,質重祛怯,入心經,養心血,鎮心安神。常用於心悸失眠,驚癇,癲狂等症的治療,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收澀固脫的作用

龍骨具有收澀固脫的作用。龍骨常與煅牡蠣、山藥、海螵蛸、茯苓等同用。可用治療遺精、帶下、自汗、盜汗、月經過多等病症。

龍骨的養生效果會有哪些 第2張

三、平肝潛陽的功效

龍骨具有肝潛陽的作用。龍骨常與牡蠣、生白芍、白薇、菊花、鉤藤、玄蔘、天麻等同用,對於高血壓所致的頭痛頭暈、煩躁等病症具有很大的好處。

四、生肌斂瘡的作用

龍骨與枯礬各等份研末外用。可用於瘡瘍潰腐久不收口及臍瘡流水、金瘡出血等症。

五、澀腸止利的作用

龍骨具有澀腸止利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大腸虛滑,久利不止,脫肛等病症。

龍骨的附方

1、配牡蠣

龍骨養陰之中能潛上越之浮陽,牡蠣益陰之中能攝下陷之沉陽。二藥常相須合用,起養陰潛陽、鎮靜安神、軟堅散結、澀精、止血、止帶之功。

2、配麻黃根

有斂津液、止汗之功,凡營衛不和、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所致的盜汗、自汗,均可用之。

3、配遠志

龍骨鎮心安神,遠志安神益智、祛痰利竅,兩藥相配,具交通心腎、鎮心安神之效。

龍骨的養生效果會有哪些 第3張

龍骨食用方法

看了以上的龍骨的功效與作用,可以發現龍骨的好處真的非常多,可以是很多食物一起食用,但是也是有禁忌的,那就先來看看龍骨的食用方法有哪些吧。

蓮藕龍骨湯

原料:龍骨500克、蓮藕200克、赤小豆200克。

做法

1、龍骨洗淨,放入冷水裏煮沸,然後取出龍骨備用;

2、蓮藕洗淨切成大塊;紅豆洗淨備用;取出龍骨,放入砂鍋,加入冷水大火煮沸;

3、煮沸後加入適量的醋,再放入備用的蓮藕塊和赤豆,再一起煮沸;煮開後改用小火慢熬;熬煮2個小時左右,加入適量鹽調味,湯即好。

海帶龍骨湯

原料:龍骨2斤,海帶200克,老玉米1個,胡蘿蔔1根,大蔥適量,薑片,鹽少許。

做法

1、將龍骨洗淨,焯水去浮沫後撈出洗淨待用;

2、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放入焯好的龍骨,將胡蘿蔔洗淨後切成滾刀塊;

3、玉米切段,海帶切塊,水開後放入蔥姜,中火燉煮半小時,然後放入玉米,海帶,胡蘿蔔;

4、接着小火再燉煮1小時,加入鹽調味即可。

龍骨的食用處理方法

將龍骨沖洗乾淨即可烹飪,也可以將龍骨焯水再做菜。

結語:各位,現在知道龍骨的功效了吧,很多中藥的效果都是非常的好的,但是,及時這樣,他們都不能好好的單獨治療疾病,都是需要集中起來搭配使用的。這樣的效果纔是最佳的,對於龍骨湯也是需要多瞭解一下的。龍骨還可以調節氣血失調的現象,如果您出現以上的症狀的話,那就試試龍骨的治療。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