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規劃不合理 青海約四成居民飲水受多重污染威脅

規劃不合理 青海約四成居民飲水受多重污染威脅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8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青海素有“中華水塔”之稱,是多條河流的發源地。但記者採訪發現,由於規劃不合理,城建、環境保護、交通等部門對水源地保護意識欠缺,青海省目前約四成居民飲用水安全受到多重污染威脅。

規劃不合理 青海約四成居民飲水受多重污染威脅

垃圾圍井地下水源環境堪憂

位於青海省東部的湟水河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水量豐富,河谷潛水水質優良。湟水河已經成爲當地城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賴以生存的水源,有“青海母親河”之稱。西寧城市供水的6個地下水源地和1個地表水源地大多位於湟水河沿線。這些水源地承擔了以西寧市區爲主,延伸至湟中縣、大通縣及平安縣等部分地區130多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供給任務。這些水源地的安全和衛生狀況也直接關係到佔青海省39.25%的人口生產生活用水安全。

近日,記者沿“青海母親河”走訪西寧市多個水源地發現,地下、地表水源目前正在被污染問題所困擾。位於西寧市湟中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部分地下水源地已經被不斷新建的民居、商鋪、牲畜棚圈等包圍,水源井附近甚至有不少農藥瓶、塑料袋等生活垃圾和生產廢棄物。

“最初建設時四周均爲農田,無居民。近年來,水源井周圍逐漸有村民定居,人口日益密集。隨着當地城鎮化步伐加快,一些房地產開發項目也紛紛入駐,接踵而至的是餐館、店鋪、幼兒園等配套工程的新建和擴建,可以說,我們的水源地幾乎被居民區包圍了。”西寧供水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周敏說。

位於湟中縣的多巴水源和五水源每天向西寧市供水約8萬立方米,多巴水廠廠長鄧俊告訴記者,近年來不斷有建築項目在水源地保護區內開工,多巴鎮的10座水源井目前全部處在居民區內,部分水源井與農戶幾乎“門挨門”。

“已建成的康川新區住宅樓佔了3座水源井並將其填埋,通過供水集團多次協調,項目開發商又在另一處選址,建還了新水源井。但是,新水源井所在地又有一個名爲‘湟庭盛世’的房產開發項目已經開建。高層住宅深挖地基,施工產生污水下排,脆弱的水源井周邊環境日益惡化。”鄧俊說,水廠方面沒有強制建築商出示相關環評報告的權力,更無法阻止建築垃圾不斷污染水源地,雖然水廠不斷跟當地政府溝通協調,目前威脅水源地環境的存量沒有消化,新建擴建數量不斷增加。

記者在西寧市五水源井分佈的區域看到,因建築取沙,附近已經形成兩個面積約1000平方米、深約4米的大沙坑,坑內垃圾因長期浸泡而腐爛,散發出陣陣臭味,而水源井井房距此直線距離不超過200米。此外,多巴水源和五水源附近又已建成兩個再生塑料廠。

據瞭解,目前西寧市所屬地下水源地也面臨和多巴水源、五水源同樣的污染威脅,“爲防止垃圾侵蝕水源,近兩年來,我們將水源井原有圍牆加高,隨時派人清理水源地周邊垃圾。工作人員幾乎成了保潔員,但仍力不從心。作爲供水生產企業,水廠沒有權力強制附近居民停止污染或搬遷,保潔工作也是治標不治本。”周敏說。

國道與水源地一牆之隔“流動炸彈”威脅地表水源

周敏介紹,除地下水源之外,位於大通縣境內的黑泉水庫也是西寧市重要的飲用水源地。湟水上游重要支流寶庫河流經峽谷和盆地,在距離大通縣城約37公里處被大壩攔截,形成庫容1.82億立方米的黑泉水庫,建於下游的西寧市第七水廠從水庫取水處理後向西寧市供應。

記者採訪發現,黑泉水庫毗鄰青海西寧通往甘肅張掖的227國道,載有危險化學品、石油、煤炭等物品的運輸車輛頻繁往來。“流動炸彈”與水庫僅隔一道高70釐米左右防護牆和一些簡易的網圍欄。

“自然災害帶來泥沙污染,還有道路交通事故,人爲拋棄雜物等水安全隱患,水庫自淨能力相應降低,給羣衆飲水安全帶來巨大威脅。”黑泉水庫管理處副主任、總工程師馬正海告訴記者,國道227線通過黑泉水庫保護區的30多公里路段,道路防護設施簡陋,一逢下雨道路塌方,產生的砂石常常傾倒在庫區周圍,隨着雨水沖刷又流入水庫。

據介紹,黑泉水庫水源地正常水域及外圍200米的陸域範圍,上游40公里、下游5公里河流和取水口半徑500米範圍內區域爲一級保護區。目前,區內有4個行政村、469戶,加上兩個種牛養殖場的職工,居住人口近3000人。一級、二級水源地保護區內耕地共5000多畝,牲畜有近4萬頭,羣衆生產生活對地表水源的污染形勢同樣嚴峻。

加強監測治理刻不容緩

周敏說,多年來,雖然西寧市飲用水水質優良,但水源地污染需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近期的水質監測報告顯示,時常有水源井出現氨氮異常、菌羣檢出等問題,亟待引起進一步關注。

“我們的監測手段相對有限。以黑泉水庫爲例,地表水進入水廠有約24公里的管道屬黑泉水庫管理處,如果源頭及管道出事後及時反饋,我們纔有足夠的應急處理時間。但目前水庫管理部門和水廠之間幾乎沒有水質監測數據共享。目前,採用的生物檢測法和源水濁度在線監測兩種方式有一定滯後性和片面性。”周敏說,按國家要求,106項指標的全監測一年只需開展兩次,即使每天一次對水源水質進行7項檢測,也無法達到動態無縫隙監測的目標。

青海省水利廳水文水資源處處長劉錫寧說,近兩年來,青海省水利部門也通過在水源地設立標識、加大水源地水質監測力度、制定應急預案等一系列措施防範供水安全事故,但應急預案雖有,可操作性不強,城市供水涉及水務、住建、環保和水廠多個環節,有關單位各自爲政,沒有形成一體化的綜合管理體系,制約了措施實施的效果。

“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水源地保護。”劉錫寧建議,探索建立從水源地、輸水管道、排水口的各部門聯動機制,幫助供水部門更全面、準確地掌握水資源現狀、水環境狀況、水質第一手資料,提升水質,防範風險。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