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糖友無需終結美食 專家巧解“糖衣”疑迷

糖友無需終結美食 專家巧解“糖衣”疑迷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0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核心提示:糖尿病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緩慢發展過程,患者並不非要與糖絕緣,糖耐量試驗是測量患者是否患病的金標準。

糖友無需終結美食 專家巧解“糖衣”疑迷

2011年我國糖尿病患者接近1億,不少人被甜蜜的“糖衣”矇蔽,不知這顆“沉默炮彈”的威力,武警總醫院內分泌科徐春主任就要爲大家剝開“糖”衣,一解被衆人誤解之“糖”。

誤讀之一:“糖尿病”這個殺手不太冷

在糖尿病早期血糖升高,往往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也不會影響工作生活,但是高血糖對健康的危害都是在緩慢進行,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長時期的高血糖是很多“慢性併發症”的“元兇”,會導致大血管併發症以及微血管併發症。

身體的營養是血管運輸供給的,當血管發生病變血液運輸不暢時,會導致各個臟器缺血,引發各種疾病如腦梗、心梗、下肢壞死等。微血管是血液與組織之間進行營養交換的場所,如果微血管發生病變會導致組織缺血、缺氧,引起眼睛失明、尿毒症、糖尿病足等疾病。

誤讀之二:量血糖、查尿糖、抽指血,一切正常遠離“糖”。

目前家用血糖儀、常規血檢尿檢不一定能很準確判斷是否有糖尿病,想要確診是否患病,應該做“糖耐量試驗”。糖耐量試驗是目前國際上用來判斷是否患有糖尿病的“金標準”。檢查需要抽兩次血查血糖,分爲空腹血糖和飯後血糖。空腹血糖是指在連續8—10小時沒有進食的血糖水平,飯後血糖是指在空腹抽查完後,醫生指導喝下200ml含75g葡萄糖的溫糖水,2個小時之後再進行抽血檢查。正常血糖的範圍是,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下,飯後血糖在7.8mmol/L以下。

誤讀之三:糖尿病只“偏愛”胖子

徐春主任介紹,糖尿病與胖瘦有一定的聯繫,肥胖的人羣容易胰島素抵抗,容易發生糖尿病,肥胖是發病的一個主要誘因,但是並不能由此得出體重正常的人就不得糖尿病,在臨牀我們常常見到,正常甚至是偏瘦的人羣患二型糖尿病,而且病情往往都偏重。

誤讀之四:“愛吃甜”引來糖尿病

糖尿病是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共同導致的疾病,後天的環境因素占主導地位,飲食不規律、不愛運動、過度肥胖都是引發此病的原因,偏愛吃糖有可能引發肥胖但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偏胖的人羣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羣,最好少攝入甜食以降低患病風險。

誤讀之五:患“糖”終結美食緣

得了糖尿病在飲食上需要控制,但是並不是要寡味清淡,而應該注意均衡營養,是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控制進食所攝入的熱卡總量,因此“保質控量”纔是個糖尿病患者飲食的關鍵。含糖過多的食物如每天都要有的米、面類主食要控制攝入量,合理搭配肉、蛋、奶、新鮮綠葉蔬菜保證營養均衡。含糖點心、飲料最好不要吃。對於“無糖食物系列”不要過於迷信,所謂無糖只是沒有添加“蔗糖成分”,其成分大多爲碳水化合物,在身體內一樣會轉變爲糖分還是要少吃。

誤讀之六:患“糖”談“胰”色變,終生賴上戒不了。

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用胰島素治療,有的患者由於胰島功能很不好,需要額外補充胰島素以維持正常代謝需求。糖友不必談“胰”色變,胰島素是我們體內的一種成分而不是藥物,從這個意義上說,胰島素治療並非藥物治療,而是一種“替代治療”,所謂替代就是“缺什麼補什麼”。現在所用的生物合成的胰島素,與人體內的完全相同,在合理運用的情況下沒有副作用。目前在二型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有三類情況需要用胰島素進行治療。

1,長期療法:患病十年以上的老糖友,自身胰島功能變差,胰島素分泌很差,口服2種以上藥物不能很好控制血糖,或者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併發症,就需要長期用胰島素治療。

2,短期療法:患病過程中出現諸如感冒、發燒、外傷、需要做手術、主要臟器損傷等急性情況,在短期內需要用胰島素治療。

3,休息療法:病情初發來勢兇猛,血糖很高且病人偏瘦,出現較重病狀如糖尿病酮症,需要用胰島素在短期內使胰島功能得到最大的修復。

誤讀之七:“糖友”皆成人

糖尿病不僅僅是成人專利,現在也出現了二型糖尿病患兒。有糖尿病遺傳史、後天營養過剩、活動量少、肥胖這幾類高危因素的兒童,也成爲糖尿病的高發人羣,糖尿病對兒童的成長髮育影響很大,但是目前降糖藥物劑量成分都不適用於兒童,因此預防是關鍵。建議在孩子出生後儘量保證均衡飲食,少吃或不吃類似“洋快餐”的高熱量食物,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避免肥胖是預防兒童發生二型糖尿病的關鍵。(張薇)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