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大辭典 > 運動養生 > 腹部肌肉的鍛鍊方法 四方法幫你練出完美腹肌

腹部肌肉的鍛鍊方法 四方法幫你練出完美腹肌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腹部肌肉的鍛鍊方法 四方法幫你練出完美腹肌

感冒同時中暑的祕方


1人蔘3錢、新鮮冬瓜5兩。2碗水,下鍋滾15分鐘就可喝。

2冬瓜3兩,冰糖3錢。水3碗,下鍋煮湯,滾後10分鐘就可喝,功效神奇。

3木瓜1個、冬瓜3兩、香瓜(梨仔瓜)1個,壓汁喝,功效最神奇。

4西瓜、冬瓜、香瓜各1個,去子、壓汁喝,一服見效。

5此方40歲以上的人才可服用。木耳1兩,川芎3錢、人蔘2錢、水5碗,下鍋滾30分鐘,服用。

6香蕉皮1枚,蕃石榴2個、水1碗,下鍋滾10分鐘,功效神奇。


夏日防中暑生活招


炎炎夏日中暑對於人們來說是十分常見的現象,中暑爲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因此,在夏季預防中暑很關鍵。那麼,中暑了怎麼辦?中暑吃什麼?中暑症狀是什麼?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10點至16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因爲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發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有條件的最好塗抹防曬霜;準備充足的水和飲料。此外,在炎熱的夏季,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龍虎人丹、風油精等一定要備在身邊,以防應急之用。外出時的衣服儘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物,應少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老年人、孕婦、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要儘可能地減少外出活動。

2別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爲口渴已表示身體已經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據氣溫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另外,夏季人體容易缺鉀,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鉀茶水是極好的消暑飲品。

3飲食

夏天的食的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爲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另外,乳製品既能補水,又能滿足身體的營養之需。其次,不能避免在高溫環境中工作的人,應適當補充含有鉀、鎂等元素的飲料。

4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既利於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寢時間是22時至23時,最佳起牀時間是5時30分至6時30分。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


預防中暑吃什麼


1少量飲水

中暑的人應該採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爲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爲,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

2少食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屬於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溼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3增強營養

營養膳食應是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A 、B1 、B2 和C。平時可多吃番茄湯、綠豆湯、豆漿、酸梅湯等。

4少食油膩食物

中暑後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5不要單純進補

人們中暑後,暑氣未消,雖有虛症,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爲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爲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捲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

2、仰臥擡腿捲縮上體

起始姿勢

臥牀上或地上。兩膝彎屈,擡起小腿,勿使下降,兩手抱頭。

動作過程

在保持小腿不下放的姿勢中,盡力把上體向前捲縮,身體實際上不會上擡很高。

呼吸方法

向前捲縮時吸氣,回落時呼氣。

注意要點

向前捲縮時,腰要下沉貼牀或地面,腹肌儘量收縮。

3、懸槓屈膝縮腿

起始姿勢

兩手正握單槓,全身直垂槓下。

動作過程

屈膝,把小腿盡力向上縮起,到最高點時,徹底收縮腹直肌一秒鐘。然後徐徐下垂小腿,直到完全伸直。

呼吸方法

縮起小腿時吸氣,降落時呼氣。

注意要點

縮起小腿時要盡力把兩膝向上提升。

4、坐式縮腿

起始姿勢

坐在凳邊,兩手向後撐在凳上。兩腿向前直伸。

動作過程

屈膝縮起小腿到可能的最高點。徹底收縮腹直肌一秒鐘,然後徐徐降落小腿,直到完全伸直。

呼吸方法

縮起小腿時吸氣,降落時呼氣。

注意要點

本動作較簡易,其作用大小全在膝部上提的高低和動作的快慢上。愈高愈慢愈大,反之愈小。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