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大辭典 > 中醫養生 > 便祕按摩哪裏最快排便 大便拉不出來拍三下馬上見效嗎

便祕按摩哪裏最快排便 大便拉不出來拍三下馬上見效嗎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便祕是很多人經常會遇到的困擾,有時候明明感覺大便就在肛門口,也難以拉出的感受,真的糟糕透了,那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夠快速排便呢?下面爲大家推薦按摩排便的方法,不僅操作方便,對身體也沒有什麼副作用,趕緊學起來吧。

便祕按摩哪裏最快排便 大便拉不出來拍三下馬上見效嗎

按摩腹部

原理

按摩腹部可促進腸胃蠕動,加快排便,對任何病因引起的便祕均有一定的緩解治療效果。

位置

以肚臍爲圓心,以約2指寬爲半徑畫圓。

按摩方法

便祕患者平臥在牀上,用手掌根部着力,如患者年齡較小的話可將食指中指併攏,用指腹着力,在腹部做順時針按摩約5分鐘。

注意

在進行腹部按摩時一定不能弄錯按摩的方向,只有順時針的按摩腹部纔有助於緩解便祕症狀。

按摩大巨穴

原理

大巨穴位於下腹部,經常按揉能夠有效改善消化系統功能,對於便祕、腹痛等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定位

位於下腹部,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分4等分後,從肚臍往下的四分之三點的左右三指寬的位置。

按摩方法

患者仰臥,屈膝,兩手中指分別按在同側的兩個穴位,一遍鼓肚子一遍進行輕柔地按壓,力度適中,時間約爲3分鐘。

泡腳+按摩腳底

原理

通過熱水泡腳,可通經活絡,再加上用手指按摩腳底的直腸、小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腎、膀胱、肺、胃等反射區,可很好的通便,緩解便祕。

按摩方法

1、點按腳底腎反射區50次,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爲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輸尿管反射區50次,推按速度以每分鐘30—50次爲宜。

3、點按膀胱反射區50次,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爲宜。

4、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推按肺反射區50次,推按速度以每分鐘30—50次爲宜。

5、點按胃,小腸反射區各100次,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爲宜。

6、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推按升結腸反射區100次,從右向左推按橫結腸反射區100次,從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降結腸反射區100次,從足外側向足內側推按乙狀結腸,直腸反射區100次,依次進行。

7、點按腎反射區20次,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爲宜。

8、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輸尿管反射區20次,推按速度以每分鐘30—50次爲宜。

9、點按膀胱反射區20次,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爲宜。

備註

上述按摩腳底的方法應在專業的按摩技師下進行,一般般按摩兩三次後便祕可治療,每天早晚可各做一次,睡前按摩效果更佳。

按摩支溝穴

原理

支溝有清熱的作用,主要針對是三焦造成的火熱,而大部分人出現的便祕症狀多由上火、體內熱氣旺盛引起,故按摩支溝穴可降火氣,治療腸燥便祕等症。

位置

患者擡臂,從腕背橫紋中點直上量4橫指(即3寸)處,在前臂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或在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爲準,用力按壓有酸脹感的位置便是支溝穴。

按摩方法

患者可自行按摩,即用右手四指搭在左手手腕下方,拇指指腹按摩在支溝穴上,輕柔大圈按摩,力度要滲透以局部有酸脹感爲佳,每次按摩1分鐘左右,然後換手交替按摩。

有條件的可使用鍼灸支溝穴、照海穴的方法通便,效果也非常顯著,此爲扁鵲鍼灸歌賦《玉龍歌》中所記載的方法,具體爲:“大便閉結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妙穴有神功。”

大便拉不出來拍三下馬上見效嗎

網傳

上廁所拉不出的時候,拿手指或手掌輕輕拍三下頭皮,就是頭頂正中央,馬上出來。

事實

從中醫的角度上來看,頭頂正中的位置爲百會穴,此穴主治疾病爲: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如果個人因爲情緒不佳的問題,導致排便不暢,那疏通這個穴位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大部分人的便祕症狀並非情緒病因所致,因此此方法也就是一種心理暗示,主在調節人心理情緒,達到快速通便的效果,其使用效果因人而異,具體操作中大部分人並無較好療效,建議使用上述按摩方法更好。

另外日常飲食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水分多的食物,養成按時排便、適當運動的習慣,便祕問題可有效調理。

多久一次大便正常

正常的大便不僅包括了排便的時間,還包括大便的形狀,如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排便1—2次,少數人每2天1次,大多數人(佔60%以上)爲每天排便1次的頻率,且排便順暢規律、狀如香蕉則是正常的大便。

但若是有以下情況,則爲排便異常:

1、每週大便的次數少於2次,爲嚴重便祕。

2、排便時感覺費勁、不舒暢,爲中等便祕。

3、大便的性狀改變,存在乾燥的情況,即爲輕度便祕。

4、如果大便顏色帶血或其他顏色,便便中有油脂,或質地較稀都可視爲排便異常。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