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評論:“老年癡呆”更名是消除社會歧視的開始

評論:“老年癡呆”更名是消除社會歧視的開始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8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年9月,央視聯合《新京報》等多家媒體,呼籲消除社會歧視,爲“老年癡呆”正名。在最近的新聞發佈會上,衛生部表示,老年癡呆症規範名稱是“阿爾茨海默病”,但由於這個名字相對專業,普及推廣還需要一個過渡。國內已有專業機構啓動了申請更名工作。

評論:“老年癡呆”更名是消除社會歧視的開始

與專業拗口的“阿爾茨海默病”相比,“老年癡呆”看似通俗易懂,卻不能準確地表達該病的概念,更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容易給患者及其家人帶來心理壓力。調查顯示,我國100名老年癡呆症患者中僅一人會主動找醫生看病,很多病人因爲對這個病名很排斥,就不承認自己得病,也不願去醫院,錯失了早期治療機會,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爲“老年癡呆”正名,表面上看只是幾字之差,其背後的象徵意義卻是巨大的。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張傑所言,“語言本身就具有潛在的判斷性,它是一種標籤,會傳達給別人一些信息,會影響被稱呼的社會羣體的自我評價。”讓阿爾茨海默病人遠離“癡呆”這兩個字,無疑會給他們以很大的心理安慰,體現社會對這一羣體應有的尊重與關愛。

不過,與名稱上的有形貶義相比,現實中的無形歧視更加可怕。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40%的癡呆患者和25%的癡呆照料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會受到排斥。有60%的癡呆患者表示,他們被診斷爲癡呆後,最可能疏遠或者失去聯繫的是朋友,其次是家人。因此,更名只是消除歧視的開始,接下來還要讓更多的人理解這個羣體,給他們以更多的關懷。

首先,科學普及,消除公衆誤解。在民間,因該病而帶來的癡呆症狀,常讓家人以爲“老糊塗了”,從而被視爲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就醫。一些家庭儘管被性情大變的老人折磨得痛苦不堪,卻沒有意識到“他只是生病了”。當前,有關部門和媒體亟待做好科學普及,消除公衆對該疾病的誤解,傳遞預防及護理常識,讓更多人瞭解該疾病的相關醫學特徵及患者和家屬的情感需求和物質需求,爲他們提供關愛。

其次,政府擔責,減輕家庭負擔。病看不好,也看不起,是許多阿爾茨海默病人被家庭冷落、拋棄的一個現實原因。由於現有藥物價格昂貴,卻只能控制、延緩阿爾茨海默病情惡化,無法治癒,因此,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的城市病人比例不足20%,農村則更少。

對此,有必要將其納入大病醫保範疇,以財政兜底爲患者家庭減負。同時,鑑於老年患者晚期往往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學習國外經驗,建立更爲專業的“託老所”加強特殊護理,或讓老年患者居家治療,由義工或政府出錢聘請護工進行關懷照顧。(張楓逸)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