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大辭典 > 中醫養生 > 怎麼判斷溼氣往外排出 女性去溼氣最快的方法

怎麼判斷溼氣往外排出 女性去溼氣最快的方法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溼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爲自然界中氣候潮溼、食肉等是溼氣的來源,溼邪過重則易傷陽氣,而春天是天氣比較潮溼的季節,人在這種氣候下,很容易感覺自身溼氣重,但通過一些飲食調理方式可以去除體內溼氣,不知道要怎麼判斷溼氣往外排出呢?

怎麼判斷溼氣往外排出 女性去溼氣最快的方法

怎麼判斷溼氣往外排出

人體如果溼氣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有皮膚油膩,起溼疹,長斑,滿臉油光,腰痠,舌頭兩端有齒痕,舌頭髮紅便祕或者便溏,面色萎黃,口脣淡白皮膚鬆弛肥胖,睡覺流口水等症狀,如果自身溼氣有往外排出的話,上面這些症狀會明顯減輕,如大便正常順暢、皮膚有光澤、口味變好、睡眠質量提升的話,就說明自身溼氣有往外排出。

體內溼氣重會長痘痘嗎

溼氣過重長痘痘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痘痘,醫學上稱其爲粉刺,中醫認爲粉刺病機多爲熱證的表現,常見的證型爲風熱襲表證,溼熱蘊膚證,痰熱瘀結證,此外,臨證痰溼內阻證也存在,其中的痰,溼兩種病邪均爲體內溼氣重的表現,如果痰溼內蘊或溼邪鬱久化熱,或痰溼阻滯氣血運行,瘀血內停,造成痰瘀阻滯,發於肌表,最終便會導致粉刺生成,故體內溼氣重與粉刺形成有密切關係,而控制溼氣,調節免疫功能,對長痘痘的體質有很好的恢復效果,也是臨牀上幫助比較大的一種治療手段。

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溼氣

1、看形體

中醫有說“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溼”。虛胖體型的人多有水溼,嚴重者還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2、看舌頭

判斷有無溼氣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舌。寒溼證候的人士常是舌淡胖,舌邊有齒印,苔白膩。而溼熱證候的人士常是舌紅苔黃膩。

3、看胃口和食慾

溼氣重的人士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而且什麼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脹,日常有隱隱的胸脘痞悶感,這種感覺就好像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似的。這是典型的脾虛溼困表現。

4、看大便

體內溼氣重時,大便往往稀爛不成形,就算大便基本成形便質也很鬆軟,而且容易粘在馬桶上很難沖走。人也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

5、看小便

小便往往表現爲尿不多,但次數多或尿得不痛快,有灼熱或澀痛感。個別女性朋友還有白帶量多,這些都是溼氣重的表現。

6、看狀態

溼氣明顯的人士常常感到身體特別睏倦,懶得活動,頭重如裹,頭腦不清爽,關節沉重,渾身痠痛,這是溼氣黏滯,阻滯經絡的表現。此外,這些人士還常有胸悶的感覺,要長呼一口氣才舒服。

7、看身體有無出油長痘

溼氣重的人其頭髮、還有鼻子、臉頰總是出很多油,這會令人非常不舒服,也直接影響了顏值。特別是鼻子處,油就感覺去不完。不僅是出油,溼氣重還會引起痘痘,臉上長痘痘,那女生都不敢出街了,有些人甚至連前胸還有後背都會長痘痘。

8、看睡眠狀況

體內溼氣重的人,很容易就覺得疲勞,睡再多都覺得不夠,早上剛睡醒,精神好一陣,過一兩小時候就開始覺得輕了,像沒睡醒的人一樣,嚴重的還會有頭昏沉重,四肢沉重,全身不適的症狀。

女性去溼氣最快的方法

1、泡腳祛溼

泡腳是一個很常用的祛溼方法,泡腳,能夠加速體內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這樣溼寒之氣也會隨之排出體外。在泡腳水中可以加入艾葉、花椒、生薑或者陳皮,可以更好的祛除體內溼氣。

陳皮泡腳方法

抓一把陳皮,放入清水中煮沸,然後等水涼到40度左右就可以泡腳了。一般來說泡腳的最佳時間是在晚上8點~9點。

功效

可以排溼寒之氣,體虛怕冷的人,一般是體內有溼寒氣,用陳皮泡腳能排出體內溼寒氣,一般連泡1-2周,體內是寒氣就能徹底消失了。還可以潤腸通便,用陳皮泡腳能潤腸通便,避免便祕。

2、食療除溼

芡實:收斂滋補,能抗衰延年,最益脾胃。

蓮子:養心健脾,對胃腸有保護作用,可增強人體免疫機能,有抗老防衰的功效。

茯苓:健脾化溼,能促進、強化人體的免疫機能,常食用可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淮山藥:益脾生津,對人體的免疫、呼吸系統都有幫助,能增加活力。

做法:四種食材的比例是1:1:1:1,約每味20克左右一起熬粥食用。

3、運動祛溼

體內溼氣重的人通常都缺乏運動,因此,這類人都會感頭暈乏力、四肢沉重等。日常生活中適當運動對身體非常有益,運動能排寒祛溼,而且還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有助活化氣血循環的運動有慢跑、游泳、瑜珈、太極等,而且這些運動還可以增加水分代謝。

雖然適當運動能排寒祛溼,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這並意味着出汗越多對祛溼越有利,大汗反傷身。

4、拔罐、艾灸祛溼

拔罐和艾灸都是中醫上比較好的去溼氣方法,在專業中醫技師的操作下,對相關穴位進行刺激可明顯排出體內溼氣,而且見效快,但需按療程進行,同時避免自行操作,以免操作不當反而誤傷身體健康。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